外籍员工公积金新规成本加重·厂商求推迟一年

在马来西亚,外籍员工相关政策的调整正引发广泛讨论。近日,大马厂商联合会(FMM)对即将实施的外籍员工2%公积金(EPF)缴纳政策表达了强烈的关注,并呼吁政府推迟实施。这一呼吁并非偶然,而是反映了企业界对于当前经济形势的深切担忧。

面临的挑战

马来西亚的制造业正经历多重压力,成本不断上涨成为普遍共识。根据FMM总会长丹斯里苏添来的说法,外籍员工2%的公积金缴纳政策无疑将进一步加重企业的经营负担。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大的背景下,企业不仅要面对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还要承受人力成本的增加,这使得他们在制定未来的经营策略时显得尤为棘手[^1^]。

成本压力的具体表现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未来每年因强制外籍员工缴纳公积金所带来的额外成本预计将激增66亿令吉,这一数字对许多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许多商会和企业对此表示深切的担忧,希望政府能给予更多的时间进行适应和调整。

在这一政策背景下,企业纷纷表示自己已经做好了面对成本上升的准备,但对于如此快速的政策落实感到无所适从。这种不安情绪在各行业中蔓延,各种不同的声音不断传出。

政策的利与弊

支持这一政策的人士则认为,公众的福祉以及薪资平衡是其推行的重要原因。外籍员工2%的公积金缴纳能够帮助在职员工获得更好的保障,促进社会福利的提升。但反对者却指出,如果没有合理的过渡期,许多企业可能因此面临倒闭的风险,从而导致更高的失业率,得不偿失。

产业间的举报和反驳

针对这一政策,许多行业代表纷纷发声。比如,部分制造行业的代表强调,虽然长远来看,公积金的缴纳对整个社会的稳定是有益的,但在此之前,政府应该考虑对不同行业进行评估,尤其是那些依赖外籍劳动力的行业,给予它们更充裕的调整时间。

而一些经济专家则表示,政府若在2025年如期实施该政策,或许后续的利益并不能立即呼应企业在短期内的压力。产业之间对这一政策的声音分歧也进一步加大了政策实施的复杂性。

结语

政府在推行外籍员工2%公积金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行业的承受能力及经济整体形势。通过更为细致的调研和评估,可以为企业提供更为充裕的调整时间。在未来的政策调整中,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将至关重要,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在不损害企业发展的前提下,逐步推进为公众福祉服务的政策。

为了平衡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建议有关部门在推行新政策之前,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和企业评估,以确保政策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从而助力马来西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资料来源:
马新社
The Edge Malaysia
Sin Chew Daily
Oriental Daily
华人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