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个研究:“戒手机”计划再详细也没用
近年来,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也伴随着手机过度使用所带来的问题。有关心理学上的研究显示,即使再详细的“戒手机”计划也可能会落空。一篇来自36氪的文章指出,实验中发现的一个“心理开关”——自我效能感,才是真正有效的因素。这种自信的感觉让人相信自己能够控制手机的使用,从而真正减少手机过度使用的可能性。
自我效能感,可以简单理解为自信。研究表明,越相信自己能够控制手机的人,越能够有效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这种自信不是空洞的信念,而是通过实践、经历和成功达成的一种确信感觉。当一个人坚信自己有能力掌控手机使用时,就能更好地抵御手机的诱惑,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手机的使用已经渗透到人们的工作、生活、交际等方方面面。但过度依赖手机会带来种种负面影响,如影响注意力集中、增加焦虑和失眠等问题。因此,如何有效控制手机使用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传统的“戒手机”计划常常无法持久并且难以实施,真正的改变需要从内心发生。
通过培养自我效能感,可以让人们更加自觉地控制手机使用。这种控制并非是强迫自己远离手机,而是建立一种健康的手机使用习惯。当一个人有足够的自信,知道自己可以在必要时放下手机,可以有效规划使用时间,就能够更好地平衡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
在面对手机过度使用问题时,我们不妨尝试注重培养自我效能感。通过减少不必要的手机使用,专注于更有意义和有益的事情,让自己从过度依赖手机的困扰中解脱出来。只有真正理解并内化这种自信感,才能持久地改变自己的手机使用习惯,实现更加健康、平衡的生活方式。
总之,心理学上的研究提示我们,“戒手机”计划再详细也未必管用,真正有效的在于培养自我效能感。当我们相信并感受到自己能够有效控制手机使用时,才能够真正实现减少手机过度使用的目标。让我们从今天开始,重拾自信,掌控手机,迈向更加健康和平衡的生活。
以上观点参考自36氪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