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威尔警示长期利率走高,供应冲击添政策难题

在当前变幻莫测的经济大潮中,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的每一次发声都牵动着全球市场的神经。近期,他对长期利率走向的审慎态度,以及对“供给冲击”带来政策挑战的坦诚论述,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这不仅仅是金融领域的专业探讨,更是对我们如何理解当前经济形势,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的一次重要指引。

拨开迷雾:为何长期利率居高不下?

长期利率,通常被视为经济未来的“风向标”,反映了市场对未来经济增长、通胀水平以及货币政策走向的预期。鲍威尔主席的担忧,正指向了这个“风向标”目前所处的不寻常位置。是什么力量在推动长期利率攀升?

一方面,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带来了需求的强劲反弹。当人们走出家门,消费的欲望被压抑已久后爆发,企业也需要投资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这种旺盛的需求叠加了全球供应链在疫情中遭受的重创,使得商品和服务供给难以迅速跟上,供需失衡成为推高物价的重要因素。通胀预期的上升自然会反映在长期利率中,因为投资者会要求更高的回报来弥补未来购买力下降的风险。鲍威尔提到,较高的长期利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实际利率驱动的,这反映了市场对长期通胀预期保持稳定的看法。

另一方面,财政政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大规模的财政支出,虽然在短期内能刺激经济增长,但长期来看可能增加政府债务,进而影响长期利率。鲍威尔虽然强调美联储会专注于实现其双重目标(最大就业和价格稳定),不会因为财政原因而放弃加息,但他同时承认,财政政策的走向对经济前景和货币政策有着重要影响。

此外,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也可能对长期利率产生结构性影响。例如,地缘政治风险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供应链更加碎片化,增加生产成本,进而对长期通胀和长期利率产生持续影响。鲍威尔指出,全球经济自2020年以来发生了显著变化,这需要美联储重新评估其货币政策框架。

“供给冲击”的魅影:政策制定者的两难

鲍威尔在讲话中反复提及“供给冲击”,并将其视为当前货币政策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那么,究竟什么是“供给冲击”,它为何让政策制定者如此头疼?

简单来说,“供给冲击”是指那些对经济生产能力产生突然、外部性影响的事件。例如,自然灾害、疫情、地缘政治冲突、能源价格飙升等都可能导致原材料短缺、生产中断、运输成本上升,从而推高物价并抑制经济增长。这些冲击往往是货币政策工具难以直接解决的。

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如调整利率,主要通过影响总需求来管理通胀。提高利率可以抑制借贷和投资,从而为经济降温,缓解需求过剩带来的通胀压力。然而,当通胀主要源于供给端问题时,仅仅依靠提高利率可能会带来两难。正如鲍威尔所言,供给冲击往往同时推高物价和抑制产出,而货币政策在同一时间只会对这两者产生相同的方向影响。 过于激进地加息来应对供给冲击导致的通胀,可能会在抑制通胀的同时,进一步损害本已受到冲击的经济增长,甚至导致失业率上升,形成“滞胀”的局面。

因此,鲍威尔强调,在应对供给冲击时,货币政策的反应需要更加审慎。美联储需要努力区分哪些通胀是暂时的供给冲击所致,哪些是更具持续性的因素在起作用。 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因为在实时经济运行中,很难准确判断冲击的性质和持续时间,尤其是在过去三年非同寻常的环境下。

货币政策的进化:在不确定中寻找平衡

面对前所未有的“供给冲击”挑战,美联储正在思考和调整其货币政策策略。鲍威尔表示,美联储正在对其货币政策框架进行评估,以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更频繁、更持久的供给冲击。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对于临时性的、特殊性的供给冲击,货币政策应采取“忽略不计”的态度。 然而,近期的一系列事件表明,供给冲击的影响可能更为深远,甚至可能改变全球供给动态。 这意味着美联储需要重新审视其对供给冲击的反应方式。

鲍威尔强调,保持通胀预期的稳定至关重要。如果供给冲击导致的通胀持续时间足够长,可能会导致家庭和企业的长期通胀预期脱锚。 一旦通胀预期失控,将使控制通胀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即使面对供给冲击带来的增长下行风险,美联储也必须果断应对任何可能导致通胀预期失稳的风险。

在应对供给冲击的同时,美联储还需要平衡其双重目标:最大就业和价格稳定。在供给冲击导致物价上涨和产出下降的“挑战性场景”下,美联储可能面临艰难的选择:是继续加息以抑制通胀,还是降息以刺激增长和就业?鲍威尔承认,美联储的工具无法同时做到这两点。 这也解释了为何当前货币政策的路径充满了不确定性,美联储需要根据最新的经济数据来决定下一步行动。

远眺未来:适应新常态的挑战

鲍威尔的警示不仅仅是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更是对未来可能面临的经济新常态的预判。他认为,我们可能正在进入一个供给冲击更频繁、更持久的时期。 这意味着,未来的货币政策制定将更加复杂和充满挑战。

政策制定者需要更深入地理解不同类型冲击的性质和传导机制,以便更精准地采取应对措施。同时,还需要与其他政策领域进行更有效的协调,例如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共同应对供给端的挑战。 正如有人指出,在某些情况下,像贸易战这样的负面供给冲击,货币政策的作用是有限的。 仅仅提高利率并不能解决商品短缺的问题,反而可能导致信贷紧缩,进一步损害经济活动。

对于普通人和企业而言,鲍威尔的讲话也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号:我们需要适应一个可能与过去十几年低通胀、低利率环境不同的新常态。长期利率可能不会回到疫情前的极低水平。 这对投资决策、资产配置以及财务规划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最终,应对“供给冲击”带来的政策挑战,需要政策制定者的智慧和勇气,也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这是一个在不确定中探索的过程,是适应新经济环境的必经之路。鲍威尔的坦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清晰的视角来审视这些挑战,也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如何在未来的经济浪潮中把握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