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风云变幻,总是能激起层层浪花,而近期吉利汽车提出私有化旗下高端电动车品牌极氪的举动,无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朵浪花。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资本运作,更被业界视为吉利在新能源战略上的一次深刻调整,宣告着其或将告别过去那种被戏称为“赛马与内斗”的多品牌竞争模式,转向更加协同集约的发展路径。
一场告别:从“赛马”到“合家欢”?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吉利在新能源领域采取了“多生孩子好打架”的策略,孵化了众多新能源品牌,如几何、极氪、极星、枫叶等,试图通过差异化定位覆盖不同细分市场。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内部活力,但也带来了资源分散、品牌定位模糊、甚至内部“内斗”的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比如,一些品牌的销量表现并不理想,部分车型甚至存在内部竞争的情况,比如领克Z20与极氪X在某些方面存在重叠。 这种多品牌“赛马”的模式,在新能源汽车存量竞争时代,显然不如头部企业那样依靠技术营销路线,拥有硬核技术后再扩张来得有效。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吉利在2024年9月发布了《台州宣言》,明确提出“战略聚焦、战略整合、战略协同”等核心战略。 这被视为吉利新能源战略转向的信号,意味着其开始从追求“广度”转向聚焦“深度”,通过资源整合提升效率。 极氪的私有化,正是这一战略落地的关键一步。通过将极氪纳入吉利汽车体系,实现“回归一个吉利”,旨在推动内部资源深度整合和高效协同,避免重复投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为何是极氪?高端定位与整合抓手
在吉利众多新能源品牌中,极氪无疑是表现最为亮眼的一员,其定位于全球豪华科技品牌,承担着吉利在高端智能电动领域的突破使命。 尽管极氪在技术研发和品牌高端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美股市场长期面临估值倒挂的困境,其技术价值未能得到充分释放。 同时,极氪也一直面临亏损的压力,从2021年到2024年,极氪的净亏损累计超过260亿元。 在市场竞争加剧、融资环境变化的情况下,私有化极氪,使其回归吉利体系,可以为极氪提供更稳定的资金支持,减少短期业绩压力,更专注于长期战略布局和技术研发。
更重要的是,极氪作为吉利电动化战略的重要载体,私有化后将获得更多内部协同支持,在产品开发、供应链管理和市场拓展方面形成合力。 例如,吉利计划整合极氪的短刀电池技术,通过规模化应用降低成本;同时,领克也从独立品牌转为极氪非全资子公司,形成“分层竞争、底层共享”的生态。 此次整合更侧重于业务层的聚焦,在技术层面,“一个吉利”的理念已经十分明显,例如吉利宣布将全品牌线智驾方案统一为“千里浩瀚”系统,统一了智驾方案和技术路线。 这些协同效应有望提升极氪的盈利能力,并通过规模化生产摊薄成本,提高整体效率。
挑战与未来:整合的协同效应能否显现?
极氪私有化并回归吉利体系,是吉利新能源战略调整的重要一步,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整合后的吉利-极氪体系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如何真正实现“1+1>2”的协同效应。虽然理论上资源整合可以带来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但如何在实践中避免内部摩擦和资源浪费,真正发挥协同优势,是吉利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极氪与吉利、领克之间的品牌定位和差异化需要进一步明确,避免内部竞争。
其次,是高端市场的突破。尽管极氪定位于高端品牌,但其销量表现仍面临一定的增长压力,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市场,小米SU7等新车型的冲击也给极氪带来了挑战。 如何在私有化后继续提升品牌影响力,赢得更多高端消费者的认可,是极氪亟需解决的问题。
最后,是智能化赛道的竞争。新能源汽车的竞争不仅仅是电动化,更是智能化。吉利在智能化领域虽然有所投入,但与一些新势力相比,仍有追赶的空间。 私有化后的极氪能否在智能化技术上实现突破,为吉利体系提供更强的技术支撑,将直接影响其未来的竞争力。
总而言之,极氪的私有化是吉利新能源战略从“赛马”转向“协同”的重要标志。这或许是吉利在当前竞争白热化的新能源市场中,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提升效率、聚焦核心业务而做出的必然选择。然而,这一战略调整能否真正帮助吉利在新能源赛道上实现突破,告别内部损耗,拥抱高质量发展,仍需市场的检验。未来几年,整合后的吉利能否实现“1+1>2”的效应,将取决于其战略定力、技术突破与市场敏锐度的综合表现。
告别“赛马”,奔向“合力”
极氪的私有化,是吉利在新能源浪潮中寻求破局的关键一步。从过去的多品牌“赛马”模式,到如今聚焦核心、强调协同的新战略,吉利正试图告别内部损耗,汇聚力量,以更集约、更高效的方式应对未来的挑战。这一转变能否让吉利在新能源下半场赢得先机,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