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协议标志中美’战略脱钩’新进展

贸易协定:战略性脱钩进程中的一步棋?

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关于关税协议是“战略性脱钩”进展的言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美经贸关系现状及其未来走向的新视角。这不仅仅是一份贸易协议的签署,更可能是在大国博弈背景下,双方关系深度调整的一个缩影。

拨开迷雾:理解“战略性脱钩”

“脱钩”(Decoupling)这个词近几年频繁出现在关于中美关系的讨论中,简单来说,它指的是两个或多个经济体之间相互依存度的降低,或者发展轨迹出现分歧。 这通常发生在原本联系紧密的经济体之间,当出现 unexpected的情况时,“脱钩”现象就会显现。

战略性脱钩则更侧重于使用公共政策工具,有意识地拆解两国之间盘根错节的经济联系。 这背后往往是出于国家安全、产业保护或限制对手技术发展等战略目标。 与全面脱钩不同,战略性脱钩并非要彻底切断所有联系,而是在特定领域、出于特定目的减少甚至消除相互依赖。 贝森特指出,美国并不寻求与中国全面脱钩,但对于“战略必需品”领域,美国希望实现脱钩,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暴露出的供应链脆弱性问题,以及对钢铁、关键药物和半导体等行业的保护。

关税的起伏:一场没有硝烟的较量

回溯过去一段时间的中美贸易关系,关税无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工具。此前,美国对中国商品征收的关税水平一度高达145%,而中国也对美国进口商品实施了125%的报复性关税。 这种高关税的螺旋式上升,给全球金融市场蒙上了阴影,甚至让贸易几近停滞,主要港口报告交通量大幅下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美双方在日内瓦举行了贸易谈判,并达成了协议,暂时大幅降低了彼此的关税。根据协议,美国将对中国商品的关税降至约30%,而中国对美国进口商品的关税降至10%。 尽管这只是一个90天的临时性措施,且部分特定行业的关税(如芬太尼相关产品)仍然保留,但这一举动无疑是贸易紧张局势的一次 significant降级。

协议的背后:不止是贸易

贝森特认为这项关税协议是“战略性脱钩”进展的一部分,这说明协议的意义超越了简单的贸易往来。 尽管双方代表团的共识是“ neither side wants a decoupling”,但贝森特强调,高关税实际上相当于一种“ embargo”,这是双方都不希望看到的。 他表示,美国想要的是“ more balanced trade”,并希望中国能进一步向美国商品开放市场。

从战略性脱钩的角度看,这次关税协议的达成可以被视为在不追求全面断裂的前提下,对双边贸易关系进行的一次“ strategic rebalancing”。 通过降低整体关税水平,恢复一定程度的贸易流动,避免了“硬脱钩”可能带来的剧烈冲击。 然而,保留部分特定行业的关税,以及贝森特强调在“战略必需品”领域寻求脱钩的说法,则暗示了双方在关键领域减少相互依赖的意愿并未改变。 这更符合战略性脱钩“继续对美国及其工人有利的经济关系,并在有害的情况下停止它”的 nuanced目标。

合作与竞争:复杂的交织

这次关税协议的达成,也反映出中美关系中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复杂性。 一方面,双方都认识到双边经济贸易关系对两国乃至全球经济的重要性,并同意建立一个机制来继续讨论经济和贸易关系。 这表明尽管存在分歧,双方仍有保持沟通和寻求合作的意愿。 另一方面,战略性脱钩的理念以及在特定领域的限制措施,则凸显了双方在国家利益和安全方面的竞争态势。 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贸易领域,也延伸到技术、供应链等多个层面。

有分析认为,中美双方都在为可能的脱钩做准备,而中国在降低对美国的依赖方面似乎进展更快。 这次协议更像是为进一步的谈判争取时间,以达成一个“ more fulsome agreement”。 未来中美贸易关系将如何演变,战略性脱钩将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仍有待观察。

前行的路:不确定性与机遇并存

贝森特将关税协议视为“战略性脱钩”的进展,为我们理解当前复杂的中美经贸关系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这份协议既是避免贸易冲突进一步升级的 pragmatic举措,也可能是在更广泛的战略竞争框架下调整两国经济联系的 tactic步骤。 虽然双方都表示不希望全面脱钩,但在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驱动下,特定领域的“有限脱钩”或“去风险化” 可能会持续进行。

对于企业和市场而言,这种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局面既带来了挑战,也可能蕴含着新的机遇。 理解战略性脱钩的内涵,关注政策走向,评估潜在风险,并积极调整供应链和市场策略,将是在变局中求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中美经贸关系的未来走向,将继续深刻影响全球经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