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休止的讼战:当“缠诉者”遭遇法庭的“叫停”
一场持续多年的家庭纠纷,一份在报纸上刊登的断绝父子关系声明,以及一系列没完没了的法律诉讼,最终引出了马来西亚高庭的一项重要裁决——一名儿子被判为“缠诉者”,被限制未经法庭许可不得再向其父亲及相关公司提起新的诉讼。这不仅仅是一则豪门恩怨的新闻,更触及了法律体系如何应对滥用诉讼程序、保护司法资源的关键议题。
父子对簿公堂,缘起何处?
这段“旷日持久的法律大戏”始于2017年。 当年3月,身为前马华总秘书的丹斯里何国忠通过报纸公开发表声明,宣布与时年63岁的儿子拿督斯里何和仁断绝父子关系并剥夺其继承权。 这一举动无疑是父子关系破裂的公开化,也成为了后续一系列法律纠纷的导火索。
何和仁此后便针对其父亲及其关联的10家公司提起了多项诉讼。 诉讼的核心往往围绕着对其中一家公司——劳勿矿业与发展有限公司(RMDC)的股份所有权主张。 何和仁声称拥有RMDC的股份,并援引一份据称在2017年1月与其父亲达成的股东协议。
尽管上诉庭在2022年裁定何和仁基于该股东协议的诉讼可以进入审理阶段,但同时也认定其对RMDC的企业股东提起的诉讼没有依据。 然而,即使在审判仍在进行中,何和仁在2024年2月又基于同样的股东协议提起了新的诉讼。 这起新诉讼随后被高庭撤销,但何和仁已提出上诉。
“缠诉者”的认定:法律的界限
面对儿子多年来不断提起的诉讼,96岁高龄的何国忠及其10家公司在2024年6月向高庭申请,要求将何和仁列为“缠诉者”(vexatious litigant)。 那么,什么是“缠诉者”?简单来说,是指那些反复提起没有合理依据、或已经被法院驳回的诉讼,以此来骚扰对方或滥用司法程序的人。 这种行为不仅耗费对方的时间和金钱,也极大地占用了宝贵的司法资源。
高庭法官罗斯·玛瓦·罗扎因在长达24页的书面判决中,详细阐述了为何将何和仁认定为“缠诉者”。她指出,何和仁的行为特点在于“对已被决定的主张持续追求,并通过提起附属诉讼来不断扩大战线”,这给何国忠及其公司以及司法程序带来了沉重负担。 法官强调,法律中关于“缠诉者”的规定正是为了防止这种滥用行为。
法官进一步解释,虽然马来西亚联邦宪法保障公民的自由和平等权利,但这些权利的行使必须符合法律。 获得司法救济的权利并非无限,必须受到法律界限的制约,并尊重最终的司法裁决。 当司法救济的途径被转变为骚扰和压迫他人的工具时,法院有权采取行动。
判决的影响与意义
高庭最终裁定,将拿督斯里何和仁列为“缠诉者”,并禁止他在未经高庭法官许可的情况下,在马来西亚针对其父亲丹斯里何国忠及其10家公司提起任何新的法律程序。 此外,法院还判处何和仁支付2万令吉的堂费给其父亲和相关公司。 法庭还指示将这项裁决进行公报,以示周知。
这项裁决的意义重大,它不仅为这起持续多年的家族法律纠纷画上了一个阶段性的句号,更重要的是,它再次确认了马来西亚法律体系对于滥用诉讼程序的零容忍态度。 “缠诉者”的认定机制是司法系统维护自身效率和公正性的重要手段,它确保了法庭不会被无休止的、没有根据的诉讼所淹没。
当然,将一个人列为“缠诉者”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决定,它对个人的诉讼权利施加了限制。但这并非完全剥夺其寻求法律救济的机会,只是要求他们在提起新的诉讼前,必须先获得高庭的许可。 这意味着,如果何和仁认为自己确实有新的、有理有据的主张需要提交法庭,他仍然可以向法庭申请,由法官来判断是否允许他继续进行诉讼。这种机制在限制滥用的同时,也为真正有需要的案件保留了一线希望。
家庭情感与法律理性:难以弥合的鸿沟
这起案件也反映了家庭纠纷与法律程序之间的复杂关系。父子之间的矛盾因财产和公司股份而起,最终演变成法庭上的长期对峙。 何国忠公开断绝父子关系的举动,无疑给这段关系带来了情感上的巨大冲击,而后续的法律诉讼则是在法律框架下试图解决这些纠纷。然而,法律程序虽然可以厘清财产归属、划分权利义务,却往往难以弥合情感上的裂痕。
在这场父子之间的法律战中,我们看到的是法律的规则与情感的纠葛交织在一起。法庭的裁决是基于证据和法律条文,旨在维护司法秩序和公平正义,但这并不能完全解决家庭内部的矛盾。如何平衡法律的理性与家庭情感的复杂性,是此类案件留给我们的深思。
结语:司法正义的捍卫
高庭的裁决,是对司法资源的一种保护,也是对被缠诉者权益的一种维护。 它向所有试图滥用诉讼程序的人发出了明确的信号:法庭是解决纠纷的地方,而非进行无意义缠斗的场所。
这起案件再次提醒我们,法律的目的是为了伸张正义、维护秩序,而不是成为个人恩怨的工具。 “缠诉者”的认定,是法律为了保障自身有效运行而不得不采取的手段。在一个法治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寻求法律救济的权利,但这项权利必须被负责任地行使,尊重已有的判决,并避免对他人和司法系统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这场父子间的“法律大戏”,最终在高庭的介入下,暂时告一段落,但也留下了关于家庭、财富、法律和人性纠葛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