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终于听劝!反人类设计全网吐槽终结

那些年,我们一起吐槽过的“反人类”设计

想象一下,在高速公路上风驰电掣,突然想调低一点空调温度,却不得不在中控大屏的层层菜单里摸索;或者大雨滂沱,前挡风玻璃一片模糊,你却怎么也找不到那个小小的触控除雾按钮。是不是瞬间血压飙升,内心MMP?这些曾经被视为“科技感”的“创新”设计,在实际驾驶中却成了实实在在的“反人类”操作。全网的吐槽声此起彼伏,凝聚成一股强大的用户心声,倒逼着车企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他们的设计理念。

科技的弯路:触控大屏的“大跃进”

回溯这股“大屏风潮”,特斯拉无疑是那个时代的引领者。 当Model S以一块巨大的中控屏幕颠覆传统汽车内饰时,它带来的那种扑面而来的科技感和极简主义设计,让无数人为之惊叹,甚至认为这是未来汽车座舱的终极形态。 于是,各家车企纷纷效仿,屏幕越做越大,实体按键越来越少,甚至连基础的空调、后视镜调节等功能都被一股脑塞进了触控菜单里。

这种“去实体化”的设计理念,初衷可能是为了营造更强的科技氛围,减少物理按键带来的视觉 clutter,甚至有观点认为这能降低成本。 但很快,用户们就用实际行动和声浪证明了这种设计的种种不便。在驾驶环境中,需要驾驶员保持专注,视线不离路面。而触控操作需要驾驶员低头看屏幕,寻找功能图标,再进行精确点击,这个过程会极大地分散注意力,带来安全隐患。 瑞典的一项测试表明,在110km/h的时速下,操作触摸屏所需的时间远长于物理按键,这意味着车辆会行驶更长的距离,增加危险发生的可能性。 甚至有研究指出,行驶中操作触摸屏比酒后驾车更危险。

除了驾驶安全,极端天气下的使用不便也是用户吐槽的焦点。隐藏式门把手在冬天可能会被冻住无法弹出,全景天幕在炎炎夏日让车内变成“烤炉”等等,这些都让消费者在追求科技感的同时,付出了实用性和舒适性的代价。

回归理性:当车企开始“听劝”

好消息是,面对用户的强烈反响和越来越严格的安全法规,一些车企已经开始幡然醒悟,走上“纠错”之路。 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Euro NCAP)宣布,从2026年起,过分依赖触控操作的汽车将被降低安全评分,并强烈建议车企为一些关键功能保留实体控制装置,如转向灯、危险警示灯、雨刮器、喇叭和紧急呼叫等。 这无疑给一味追求触控的车企敲响了警钟。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大众汽车承认过度依赖触摸屏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并宣布在未来车型中恢复部分实体按键,将音量调节、座椅加热、空调控制等常用功能回归到物理按键或旋钮。 现代汽车也表示,将过多功能集成在触控屏上是错误的决策,新款车型将采用大屏幕与物理按键相结合的设计。 保时捷也在新款卡宴中恢复了物理按键和旋钮。 甚至一些新势力品牌,如小米汽车,也在其SU7车型中保留了部分物理按键。

这些“返祖”现象并非简单的倒退,而是对用户真实需求的回归。车企们开始意识到,科技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而非为了炫技而牺牲便利性和安全性。物理按键凭借其直观的操作方式、良好的触觉反馈以及无需分散注意力的“盲操”优势,在驾驶场景下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走向共存:物理与数字的融合未来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触控大屏会被彻底抛弃。智能座舱作为汽车数字化的重要载体,依然有其存在的意义和发展空间。 对于信息展示、导航、多媒体娱乐等功能,大屏幕能够提供更丰富、更直观的交互体验。 语音交互技术的进步,也为驾驶员提供了另一种便捷的操作方式。

未来的趋势,更可能是物理按键与触控大屏的有机结合。 将与驾驶安全和常用功能相关的操作保留给物理按键,利用触控大屏承载信息娱乐等非核心功能,再辅以越来越智能的语音控制,这或许才是真正以用户为中心的人机交互设计。

设计的温度:聆听用户心声的力量

车企这回“听劝”了,这不仅仅是设计方向的调整,更体现了企业对用户声音的重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用户体验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那些真正关注用户需求,愿意倾听吐槽并加以改进的车企,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市场的认可。

从被全网吐槽的“反人类”设计,到如今车企纷纷“改邪归正”,恢复物理按键,这证明了用户力量的强大。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才是推动汽车设计向着更安全、更便捷、更人性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动力。希望这次的“听劝”不是昙花一现,而是车企们真正将用户体验置于核心位置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