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波,一个曾经承载着无数信息与情感的古老媒介,如今正逐渐淡出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在杭州,这座充满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城市,电报业务也迎来了它的谢幕时刻。而“0375 6015”这组数字,成为了这段告别中最令人动容的注脚。
一、 滴答声里的岁月回响:电报在杭州的足迹
时光倒回1883年,清光绪九年,随着苏浙闽粤电报干线的架设,杭州成为了全国首批开通电报业务的城市之一。从此,电报的“滴答”声开始在西子湖畔响起,开启了杭州近代电信的序章。在那个没有互联网和电话的年代,电报凭借其快速、远距离的传输能力,迅速成为最重要的通讯方式。无论是战火纷飞年代传递红色电波,还是和平时期承载游子思乡的家书,抑或是见证改革开放的时代变迁,电报都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电报业务进入鼎盛时期,杭州的电报业务量一度位居全国省会以上城市前列,1988年更是达到了历史最高的194.85万份。位于上城区惠兴路9号的电报房,曾是杭城的电报枢纽,每天处理着海量的信息,内容涵盖新闻通讯、海洋信息、气象预报、银行流水等,以及各类民用电报。电报,不仅仅是一种通讯工具,更是连接历史与当下,传递人间百态的重要载体。
电报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商业模式和新闻传播方式。在19世纪,电报如同今天的互联网一样,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将世界联系在一起。新闻业也因此迎来了新的机遇,突发新闻得以迅速传播,打破了报纸只能报道本地事务的局限。
在杭州的电信史上,也曾有过“红色电波”的篇章。早在1926年,中共杭州商办电话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就已经成立,这是浙江电信部门最早的党组织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在上海等敌占区设立秘密电台,克服重重困难,传递重要情报。杭州也曾有过自己的秘密电台,这些“永不消逝的电波”,为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 0375 6015:一个时代的温柔告别
然而,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长途电话、BP机、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的兴起,电报业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式微。尽管如此,中国电信杭州分公司一直保留着电报业务,直到2025年5月1日,杭州地区电报服务正式全面停止。这标志着这项在杭州走过了142年历史的通信方式,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电报业务关停的消息发布后,许多人怀着对电报的怀旧情怀,纷纷前往杭州最后的电报网点——武林营业厅,体验发电报,留下属于自己的时代印记。一时间,沉寂多年的电报业务再次“出圈”,迎来了意想不到的“高光时刻”。许多年轻人是第一次接触电报,他们 curiosity 与热情让老报房重新焕发了生机。
在这些告别的电报中,有一串数字反复出现,那就是“0375 6015”。这组数字在电报代码中代表着“再见”。无数人通过这简单而深情的四个数字,向杭州电报,向那个时代,送出了最后的告别。这不仅仅是数字的组合,更是情感的凝结,是对一段历史、一种通信方式的温柔告别。
杭州最后一位专职电报员任宏,也将在电报业务停止后不久退休。他将40年的职业生涯奉献给了电报事业,见证了电报从鼎盛走向落幕的全过程。对他而言,坚守到最后一刻,是一种荣耀,也是对这份职业的圆满告别。他和同事们在最后一段时间里,加班加点处理激增的电报业务,努力站好最后一班岗。
三、 电波不逝,记忆长存:告别与传承
电报业务的停止,是通信技术更新迭代的必然结果。从烽火、快马、书信,到电报、电话、互联网,人类对远距离交流的渴望从未停止,通信方式也在不断进步。电报因其传输效率、成本等方面的局限性,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已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
然而,电报所承载的历史与情感却不会因此消逝。它作为一种媒介记忆,深深地烙印在一代人的心中。那些通过电报传递的“重病速归”、“今晚接站”,以及充满浪漫色彩的电报情书,都承载着厚重的情感和真诚的表达。在今天,虽然通信方式更加便捷多样,但那种通过电报传递信息时所独有的仪式感和情感重量,或许是现代通讯方式难以替代的。
尽管公众电报业务停止了,但电波并不会彻底消失。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火腿族”,依然活跃在电波的世界里,他们通过无线电波进行交流,传承着电报的技艺和文化。未来,电报或许会以一种新的形式存在,融入文旅、纪念等场景,让更多人有机会触摸这段“永不消逝的电波”。
“0375 6015”,这串数字不仅仅是“再见”的代码,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标记,提醒着我们曾经有过的通信方式,曾经有过的生活节奏,曾经有过的情感表达。在告别电报时代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珍视和传承那些在电波中流淌过的记忆和情感,让它们在新的时代里,继续以另一种方式“永不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