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崛起

存储技术的下一场革命:3D DRAM,为何蓄势待发?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数据如同潮水般汹涌而来,对存储容量和速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传统的二维(2D)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在服役数十年后,正逐步触及其物理极限。摩尔定律的脚步逐渐放缓,让DRAM的微缩工艺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包括漏电流、干扰、以及在微小空间内稳定存储和读写数据的困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全新的存储技术——三维(3D)DRAM——应运而生,被视为突破现有瓶颈、满足未来高性能计算需求的希望所在。

告别平面,拥抱立体:3D DRAM 的革新之处

传统DRAM的存储单元(由一个晶体管和一个电容器组成)是平面排列在硅片上的,就像在一张纸上画图。而3D DRAM则像建造一座立体大楼,将存储单元一层一层垂直堆叠起来。 这种革命性的结构变化,带来了诸多显著优势:

首先,大幅提升存储密度。通过垂直堆叠,在相同大小的芯片面积上可以容纳更多的存储单元,极大地提高了存储容量。有预测指出,3D DRAM的基本容量可达100GB,远超当前2D DRAM的最大容量36GB。 美国存储器技术公司NEO Semiconductor甚至提出了一种名为3D X-DRAM的技术,声称可以在230层实现128Gb的密度,是当前DRAM密度的8倍,并有望在2030年至2035年实现1Tb的容量,比目前DRAM容量增加64倍。

其次,显著提高数据访问速度。相较于传统DRAM复杂的读写流程,3D DRAM可以通过垂直互连直接访问堆叠的存储单元,大大缩短了数据传输路径,从而显著提高了数据访问速度。 东京工业大学研究团队提出的BBCube 3D DRAM堆栈设计技术,据称可以提供比高带宽内存(HBM)高四倍的带宽。

此外,3D DRAM还具备低功耗和高可靠性等优点,使其在各种应用场景中都具有显著优势。

需求驱动,未来可期:3D DRAM 的应用蓝图

当前,人工智能(AI)、云计算、大数据分析、高性能计算以及自动驾驶等领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对高速、大容量、低延迟的存储需求持续攀升。 例如,AI服务器中的DRAM需求量是传统服务器的8倍。 在这样的背景下,3D DRAM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有望成为满足这些新兴应用需求的关键技术,市场前景广阔。 有机构预测,到2030年,全球3D DRAM市场规模有望增长到1000亿美元。

HBM(高带宽内存)作为一种利用硅通孔(TSV)技术将DRAM芯片堆叠起来的先进封装形式,已经开启了DRAM走向三维的道路。 虽然HBM本身并非真正的3D DRAM,但它证明了垂直堆叠在提升带宽方面的潜力,为3D DRAM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HBM带宽面临限制以及存算一体技术尚未成熟的情况下,3D DRAM被视为一个有前景的替代方案。

挑战与机遇并存:迈向3D DRAM 的征途

尽管前景光明,3D DRAM的技术发展和商业化并非一帆风顺,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制造复杂性和成本。制造3D DRAM需要复杂的工艺,包括垂直连接和多层堆叠,这不仅增加了制造难度,也推高了成本。 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并确保高良率是需要克服的关键难题。

其次,散热和温度管理是另一大挑战。随着存储器层数的增加,产生的热量也会随之增加,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性能下降和寿命缩短。有效的散热设计和温度管理方案至关重要。

第三,信号传输和互连问题也亟待解决。在多层堆叠结构中,数据需要在不同层之间进行高速传输,信号延迟和干扰可能会影响整体性能。需要更先进的互连技术和高频率信号处理。

此外,容错性和稳定性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在多层3D DRAM中,单个存储单元的故障可能会影响整个堆叠的可靠性。 封装技术也面临挑战,需要提供物理保护、电气连接和散热支持。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业界正在积极探索各种技术路线。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是无电容DRAM方案,通过使用单个晶体管和浮体效应来存储电荷,从而避免了传统电容器带来的尺寸和制造难题。 基于氧化铟镓锌(IGZO)晶体管的无电容DRAM被认为是实现高密度3D DRAM的合适候选技术之一。

巨头布局,蓄势待发:产业发展现状

全球各大存储芯片厂商和科研机构都在积极投入3D DRAM的研发。

三星电子是其中最为积极的厂商之一,自2019年以来一直在进行3D DRAM的研究,并提出了垂直通道晶体管和堆叠DRAM等技术路线图,计划在2025年推出早期版本的3D DRAM产品,并在2030年推出可以堆叠所有单元的更新版本。 他们还在美国硅谷开设了新的研发实验室,专注于3D DRAM芯片的开发。

SK海力士也在积极研发3D DRAM,并在2024年的VLSI会议上展示了其五层堆叠的3D DRAM产品,生产良率已达56.1%。 他们还在研究将IGZO材料应用于3D DRAM,以解决带宽和延迟挑战。

美光科技在3D DRAM研究方面也走在前列,自2019年就开始相关研究,并拥有大量的3D DRAM相关专利。 他们认为3D DRAM是继续扩展DRAM的下一步方向。

此外,美国公司NEO Semiconductor推出了3D X-DRAM技术,中科院微电子所等国内机构也在IGZO和垂直环形沟道结构(CAA)3D DRAM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中国台湾半导体研究中心与旺宏电子合作研发了新型高密度、高频宽无电容3D DRAM。 长鑫存储也展示了其基于垂直沟道晶体管的3D可堆叠DRAM研究工作。

量产在即,未来已来

尽管3D DRAM技术尚处于早期研发阶段,实际大规模量产可能要等到2030年之后,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日益强烈,3D DRAM正加速走向商业化。 各大厂商的积极布局和研发投入,预示着存储器市场即将迎来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 3D DRAM的出现,不仅为突破传统DRAM的物理极限提供了新的路径,也为AI、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应用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存储支撑。

从二维走向三维,DRAM正经历一场华丽的转身。虽然前路上仍有技术和成本的挑战,但无限的潜力与广阔的应用前景,让3D DRAM 蓄势待发,准备迎接属于它的时代。这场存储技术的革命,无疑将重塑未来的数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