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迷宫中的“证明”之争:马来西亚收紧出口认证的背后玄机
贸易,如同一个巨大的全球迷宫,商品穿梭其间,每一次的流动都牵扯着无数规则与利益。而在这复杂的网络中,原产地证书仿佛是商品的“身份证”,证明其来自何方。然而,当这个“身份证”被不当利用,成为规避贸易壁垒的“通行证”时,迷宫的规则便面临挑战。马来西亚最近的一项决定,正是这场“证明”之争的缩影,其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贸易博弈与国家策略。
拨开迷雾:为何收回认证权力?
马来西亚投资、贸易及工业部(MITI)宣布,从2025年5月6日起,将全面接管所有输美非优惠原产地证书(NPCO)的签发权,此前由商业委员会和贸易协会享有的认证特权被撤销。 这一看似技术性的调整,实则是在应对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产品通过马来西亚转运,并被虚假标注为“马来西亚制造”,以规避美国对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征收的高额关税。
可以想象,这背后是一场围绕关税的猫鼠游戏。一些面临美国高关税的国家,试图通过将货物运至马来西亚,进行简单的加工或重新包装,然后以马来西亚产品的名义出口到美国。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美国的贸易利益,也可能对马来西亚的贸易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专家此前曾警告,如果马来西亚成为规避关税的便利掩护,其贸易声誉将受损。
马来西亚政府显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投资、贸易及工业部长表示,此举正是为了防止其他国家利用马来西亚作为转运点来规避美国关税。 政府致力于维护国际贸易惯例的完整性,任何伪造申报以规避关税的企图都将受到惩罚。
关税阴影下的全球贸易
马来西亚的这一行动,发生在美中贸易紧张关系持续升级的背景下。美国对中国商品征收高达145%的报复性关税,促使一些中国出口商寻求通过第三国转运的方式来规避关税。 彭博社曾报道,中国的中介机构正在通过马来西亚转运货物,并虚假标注为马来西亚制造,以避免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的高额关税。 美国的在线卖家也报告称,虚报货物价值或错误申报原产地的 unsolicited offers 大幅增加,引发了法律和道德担忧。
除了规避关税,强迫劳动问题也是美国关注的焦点。根据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07条,禁止进口全部或部分由强迫劳动生产、制造或开采的产品。 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有权在有合理理由表明货物由强迫劳动生产时发出“暂扣放行令”(WROs)。 近年来,CBP加大了对强迫劳动的打击力度,并已对一些马来西亚公司发出了WROs,涉及领域包括一次性手套和棕榈油等。 加拿大也效仿美国,禁止进口与强迫劳动相关的马来西亚橡胶手套。 虽然马来西亚没有专门针对规避关税的法律,但有法律禁止伪造文件。 为了获得本地原产地证书,公司必须在马来西亚进行生产。
马来西亚的应对与挑战
面对外部压力和潜在的声誉风险,马来西亚政府正积极采取措施。收回原产地证书签发权是其中重要一步,旨在加强对货物原产地的控制,防止虚假申报。 此外,马来西亚还打算利用自由贸易协定(FTA)中的原产地规则要求,防止出口产品原产地的欺诈性声明。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虽然马来西亚在跨境贸易便利化方面得分很高,但在成为一个自由开放市场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障碍。 例如,某些产品的出口可能需要许可证,特别是涉及国家安全或经济敏感性的高科技产品。 马来西亚还对进口商品设置了一些壁垒,旨在保护国内市场和战略性产业,维护文化和宗教规范。 例如,肉类和禽肉的进口需要清真认证,并且必须来自符合清真或穆斯林消费要求的设施。 这些规定虽然出于特定目的,但也增加了贸易的复杂性。
值得注意的是,马来西亚一直在努力解决强迫劳动问题。2021年,马来西亚启动了《2021-2025年国家强迫劳动行动计划》,旨在通过提高意识、加强执法、改善劳务移民管理以及提供补救和支持服务等措施,到2030年消除强迫劳动。 马来西亚还批准了国际劳工组织(ILO)《1930年强迫劳动公约》的2014年议定书,成为继菲律宾之后第二个批准该议定书的东盟成员国。
前行的方向:平衡贸易与责任
马来西亚收回原产地证书签发权的决定,是其在当前复杂国际贸易环境下,努力维护自身利益和国际声誉的重要举措。这不仅是对规避关税行为的有力回应,也是在向国际社会表明其打击非法贸易、遵守国际规则的决心。
然而,要彻底解决转运和虚假原产地问题,需要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和更严格的执法。同时,马来西亚在加强贸易监管的同时,也需要在贸易便利化、透明度以及劳工权益保护等方面持续改进。平衡贸易的开放性与监管的有效性,将是马来西亚未来贸易政策需要重点考量的方向。
这场围绕“证明”的贸易博弈远未结束。马来西亚的行动,或许会促使更多国家审视和加强其原产地认证体系,共同维护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全球贸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