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暴雨警报拉响:九州沦陷的四月天
2025年4月19日,马来西亚气象局向霹雳州七个县区发布雷暴预警,Kerian至Muallim地区率先拉响防灾警报。三天后,灾害范围扩大至十州二联邦直辖区,沙捞越Simunjan与沙巴Tenom等20余个县市被纳入警戒名单。这种快速扩散的极端天气模式,在4月25日亚洲新闻网的报道中被描述为“远超往年的凶猛态势”。
极端天气的突袭不仅仅是天气预报的失误,更是气候变化的警示。马来西亚作为一个多雨的国家,每年都会经历季风带来的降雨,但2025年的情况却显得尤为严重。气象数据显示,半岛西海岸单小时降雨量突破120毫米临界值,相当于往年同期三倍强度。这种异常现象不仅仅是天气的偶然,更是气候变化的必然。
二、气候异变的三大推手
1. 季风转型期的狂暴化
每年3-5月的季风转换期本应伴随温和降雨,但2025年的西南季风提前携带印度洋异常水汽团。气象数据显示,半岛西海岸单小时降雨量突破120毫米临界值,相当于往年同期三倍强度。这种异常现象的出现,与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气候变化导致了全球气候系统的失衡,季风的变化只是其中一个表现。
2. 城市热岛效应催化风暴
吉隆坡监测站记录显示,联邦直辖区雷暴发生频率较十年前提升40%。玻璃市州的橡胶种植园与雪兰莪工业带形成温差梯度差,加剧强对流天气生成。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建筑物和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度升高,这种效应会加剧极端天气的发生。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物和道路的增加,导致城市温度升高,进而引发更多的雷暴和强降雨。
3. 全球变暖的区域投射
世界气象组织最新报告指出:东南亚正经历超全球平均速度的气候变暖。2025年启动的严重天气预报计划将马来西亚纳入重点监测国,印证该区域已成气候脆弱带。全球变暖导致的气候变化,使得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马来西亚作为一个气候脆弱带,更是受到严重影响。气候变化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
三、灾害链式反应全图谱
| 灾种类型 | 典型区域 | 次生危害链锁反应 |
|————–|—————|————————–|
| 短时强降水 | 柔佛新山 | 城市内涝→交通瘫痪→地下管网倒灌 |
| 雷暴大风 | 槟城海峡 | 货轮偏航→港口停摆→物流中断 |
| 持续阴雨 | 金马仑高原 | 土壤饱和→山体滑坡→茶园绝收 |
极端天气事件不仅仅是天气的变化,更是一系列灾害链的开始。短时强降水导致的城市内涝,会引发交通瘫痪和地下管网倒灌,进而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行。雷暴大风则会导致货轮偏航,港口停摆,物流中断,影响经济活动。持续阴雨则会导致土壤饱和,引发山体滑坡,进而影响农业生产。这些灾害链的反应,使得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更加广泛和深远。
四、防灾体系面临三重考验
1. 预警时效性困境
现有雷达网络对突发性局地强对流捕捉存在15-20分钟盲区。4月21日彭亨州突发洪水案例显示,从橙色预警到灾情发生仅间隔47分钟。预警时效性是防灾体系的重要环节,但现有的雷达网络存在盲区,导致预警时效性不足。这使得灾害发生时,防灾措施难以及时到位,增加了灾害的损失。
2. 基建抗灾标准滞后
梳邦再也排水系统仍沿用1980年代设计标准,难以应对百年一遇降水事件。吉隆坡双子塔周边已出现雨水倒灌电梯井险情。基建抗灾标准的滞后,使得城市在面对极端天气事件时,难以承受。梳邦再也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已经落后,难以应对现代极端天气事件。这使得城市在面对极端天气事件时,容易出现内涝和排水不畅的问题。
3. 跨部门协同障碍
水利灌溉局与消防救援存在指挥权责重叠,东海岸经济走廊发展计划未充分纳入气候韧性评估。跨部门协同是防灾体系的重要环节,但现有的跨部门协同存在障碍,导致防灾措施难以有效实施。水利灌溉局与消防救援的指挥权责重叠,使得防灾措施难以协调一致。东海岸经济走廊发展计划未充分纳入气候韧性评估,使得防灾措施难以适应气候变化。
五、破局之道:构建气候适应型社会
新加坡经验表明,“海绵城市+智慧水务”组合拳可使内涝损失降低60%。建议分阶段实施:
– 短期(2026年前):在槟城试点AI洪水预测模型
– 中期(2030年前):修订建筑防洪标准至50年一遇
– 长期(2050年前):建立跨境气候数据共享联盟
新加坡的“海绵城市+智慧水务”模式,通过建设海绵城市,提高城市的排水能力,减少内涝的发生。智慧水务则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提高水资源的管理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这两者的结合,使得新加坡在面对极端天气事件时,能够有效应对,减少灾害的损失。
马来西亚可以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分阶段实施防灾措施。短期内,可以在槟城试点AI洪水预测模型,提高预警时效性。中期内,可以修订建筑防洪标准,提高基建抗灾能力。长期内,可以建立跨境气候数据共享联盟,提高跨部门协同效率。
六、总结:气候变化的挑战与应对
当极端天气成为新常态时,我们需要用系统性思维重构防灾体系。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马来西亚作为一个气候脆弱带,更是需要加强防灾体系的建设。通过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分阶段实施防灾措施,提高预警时效性、基建抗灾能力和跨部门协同效率,才能在风雨飘摇中守护生命线。
气候变化的挑战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我们需要用系统性思维,重构防灾体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气候变化的挑战中,守护生命线,保护我们的家园。
:
[3] asianews.network
[4] wmo.int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