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辅助驾驶领域正经历深刻的变革,行业正在告别过度炒作,回归技术本源和安全至上的发展道路。
从“参数崇拜”到“技术回归”
过去的几年里,智能辅助驾驶技术被过度宣传,车企竞相标榜“L3级自动驾驶”,各种新技术轮番登场。然而,这种“参数崇拜”的市场氛围逐渐被现实所打破。如今,行业开始反思过度营销带来的信任危机,重新审视技术的本质。
智能化仍是车企竞争的关键维度
尽管面临质疑,智能化依然是车企无法回避的竞争维度。数据显示,中国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渗透率持续攀升,城市NOA功能覆盖的城市数量也在快速增长。这表明,高阶辅助驾驶技术已从“尝鲜期”过渡到“普及期”,成为消费者购车的重要考虑因素。
用户需求分化与成本下降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能的提升,智驾硬件成本明显下降,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用户需求也呈现出分化趋势。高端用户追求“无感智驾”,如自动泊车、高速领航,而家庭用户则更看重安全兜底功能,如AEB紧急制动。
智能辅助驾驶的“合纵连横”
在技术路线上,智能辅助驾驶方案商的阵营逐渐清晰。车企自研阵营不断扩大,传统车企也纷纷通过自研智驾构筑新的护城河。同时,华为与Momenta等企业凭借技术壁垒与生态优势,在智能辅助驾驶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智能驾驶的安全责任与技术保障措施
智能驾驶的安全责任涉及多个主体,包括车企、驾驶员和监管部门。车企作为智能驾驶汽车的生产者,应承担主要的安全责任,需要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生产制造,并对产品进行严格测试和验证。
避免“信任陷阱”
部分车企的营销策略往往将智能驾驶技术包装成“完美解决方案”,模糊了技术的本质:当前的智能驾驶系统仍属于“辅助驾驶”范畴,需要驾驶员全程监控。应尽快建立宣传备案制度、严打虚假广告、引入消费者监督机制等措施,从源头遏制夸大宣传的泛滥。
强化车企责任
推行“智能驾驶产品责任险”,要求车企为每辆智能驾驶汽车购买保险。这不仅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保障,也能倒逼车企提升技术可靠性——事故赔偿成本越高,企业越有动力优化系统安全。
消费者教育与理性认知
为了提高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技术的正确理解和使用能力,汽车制造商、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应加强安全教育与宣传。通过举办驾驶培训课程、发布安全使用指南、开展宣传活动等多种方式,向消费者普及智能驾驶技术的原理、功能和使用注意事项。
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趋势
- 多传感器融合:随着智能驾驶级别的提升,车辆所需要的传感器也越发多样化,为了应对不同的场景和保证车辆的安全,多传感器融合成为行业趋势。
- 高级别自动驾驶或率先落地:低速、封闭、固定路线和不载人的特征助力高级别自动驾驶在部分场景下加速落地。
- AI技术驱动:AI技术作为智能驾驶进步的核心驱动力,其快速迭代将显著提升智能驾驶效果、推动功能快速渗透。
亟待解决的技术瓶颈
智能驾驶技术的核心在于感知、决策和执行三个环节。感知环节主要依赖传感器来获取车辆周边的环境信息。目前,传感器技术虽有长足进步,但在复杂环境下的可靠性仍有待提高。不同传感器之间存在数据融合的难题,例如摄像头和雷达所获取的信息在精度和维度上存在差异,如何将这些数据进行有效整合,以形成对周围环境的准确感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