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独家揭秘:Manus俩份BP背后AI商机

Manus的双面吸引力:从两份BP窥探AI新贵的野望与争议

在瞬息万变的科技浪潮里,总有一些名字如流星划破夜空,瞬间吸引所有目光,又伴随着激烈的讨论与审视。Manus,无疑是其中一个典型。这家以AI Agent为核心业务的初创公司,从诞生之初就自带“光环”与“靶心”,在盛誉与争议中螺旋上升。我有幸看到了两份关于Manus的商业计划书(BP),它们如同两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这家AI新锐的野心,以及它在资本市场和技术前沿的双重叙事。

初见BP:好奇与探究的开端

收到这两份BP时,我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为什么是两份?细看才发现,它们分别对应着美元和人民币两种不同的融资通道。这本身就折射出Manus在资本布局上的策略:既拥抱国际资本的活跃,也寻求本土资源的加持。而Manus这个名字,早已不是第一次闯入我的视野。自今年3月初仅限邀请用户上线以来,它凭借处理复杂任务的“惊艳表现”在人工智能界引发广泛关注,迅速成为继DeepSeek之后又一家备受瞩目的中国AI初创企业。市场上的评价可谓是冰火两重天,有人惊叹于其能力的跃迁,也有人质疑其技术底层的创新性,甚至一度卷入“套壳”的争议。正是在这种“黑红”交织的背景下,这两份BP显得尤为耐人寻味,它们不仅仅是融资的敲门砖,更是Manus试图向外界讲述的关于自身、关于AI Agent未来的官方故事版本。

BP的逻辑与Manus的画像:技术、用例与市场的多重解读

深入BP文本,可以发现这两份商业计划书在核心逻辑上保持了一致性,都围绕着AI Agent的市场前景、Manus的发展历程、关键技术、实际应用案例以及未来的演进方向展开。

首先,关于AI Agent市场。BP中强调,无论从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发展进程,还是人工智能的代际演进来看,当前的大模型已经完成了“搭台”的任务,为AI Agent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章提到,ChatGPT的出现引爆了大语言模型革命,AI在文本理解和生成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与现实世界的交互能力仍显不足。 这正是AI Agent大显身手的舞台,它们被设计用于弥合AI与现实世界的鸿沟,执行更复杂、跨应用的指令。BP通过对市场趋势的分析,描绘了一个充满潜力的AI Agent蓝海,试图说服投资人相信这是一个值得all in的未来方向。

其次,BP详细阐述了Manus的发展历程和技术原理。尽管外界对Manus的技术实现路径存在争议,比如是否过度依赖于现有大模型接口进行“套壳”或“拼接”,但BP中显然给出了Manus自己的解释。它会强调其在任务编排、工具调用、多模态处理等方面的独特能力,以及如何通过这些能力实现对复杂任务的自动化处理。文中提到,Manus能够减少用户操作步骤,在执行任务时无需反复交互,甚至可以关闭界面在后台运行,这些都是其在用户体验上的创新之处。 BP会通过具体的示例来展示Manus如何赋能用户,例如自动筛选简历、整理信息等,从而凸显其“超级有用”而非仅仅是“超级应用”的价值定位。

再者,实际用例是BP中极具说服力的部分。通过列举一系列Manus已经实现或即将实现的应用场景,BP试图证明其技术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已经具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文章提到了Manus新推出的文本转视频生成功能,这标志着它正式进军由OpenAI、阿里、腾讯等巨头竞争的文本到视频市场。 这些用例不仅仅是功能的展示,更是Manus潜在商业价值的体现。通过这些鲜活的案例,BP向投资人传递的信息是:Manus不仅有前瞻性的技术理念,更有落地的能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最后,关于Manus的未来演绎。BP会勾勒出Manus未来的发展蓝图,可能包括技术的持续迭代、产品功能的扩展、用户规模的增长以及商业化模式的探索。文章提到,Manus正在努力优化成本和提升运行速度,并寻找可持续的商业化定价模式。 对于一家初创公司而言,未来的故事同样重要,它决定了投资回报的想象空间。BP通过对未来的展望,试图激发投资人对Manus长期价值的信心。

人民币与美元BP的细微差异:资本的偏好与叙事重点

虽然核心内容一致,但考虑到目标投资人群体的差异,人民币和美元BP在叙事重点和侧重方面可能存在一些细微差别。美元BP可能更强调Manus在全球AI市场的竞争力、技术的前沿性以及与国际大模型生态的兼容性,以吸引对全球化布局和前沿技术更感兴趣的国际资本。文章中提到,Manus母公司完成了一轮由硅谷知名风投Benchmark领投的美元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拓展美国、日本及中东等国际市场。 这印证了Manus的全球化视野,美元BP会更侧重于这方面的优势。

而人民币BP则可能更侧重于Manus在符合中国本土市场需求、与国内生态体系的协同以及政策层面的契合度。虽然关于人民币融资的消息曾被Manus高层否认,但文章中提到有投资人声称将由某地国资领投。 如果国资背景的资本参与其中,人民币BP很可能会强调Manus在推动国家人工智能战略、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的潜力。此外,人民币BP也可能更详细地介绍Manus如何解决中文场景下的复杂任务,以及其在数据安全和合规方面的措施,以满足国内投资人的关注点。尽管文章提到Manus的中文版本仍在开发中, 但人民币BP无疑会对此未来的潜力进行重点描绘。

争议与挑战:BP之外的审视

尽管BP勾勒出一幅美好的蓝图,但我们在审视Manus时,也必须正视其面临的争议与挑战。最核心的争议在于其技术创新性问题。 “套壳说”并非空穴来风,即使Manus在交互和任务编排上有所创新,其底层对现有大模型的依赖仍然是绕不开的话题。如何在现有技术基础上构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Manus需要持续证明的。

另一个挑战在于成本问题。 文章提到,AI Agent对算力的巨大消耗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何在提供强大功能的同时控制运营成本,并找到一个合理的商业化定价模式,是决定Manus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此外,早期因限量邀请码导致的“少数人狂欢,多数人围观”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稀缺感和话题度,但也消耗了部分用户的好奇心和耐心。 如何在后续的开放注册和用户增长中保持产品体验的稳定性和一致性,重新赢得更广泛用户的认可,也是Manus需要面对的运营挑战。

BP,是愿景的载体,也是现实的投射。Manus的两份BP,既展现了其在AI Agent领域的积极探索和商业雄心,也隐含着其面临的技术、成本和市场挑战。

结语:AI Agent浪潮中的一个样本

Manus的故事,是当前AI Agent浪潮中的一个缩影。无数团队正投身于这一领域,试图寻找AI落地的“最后一公里”。BP,作为创业公司与资本市场沟通的桥梁,承载着创始人的愿景、团队的能力以及对未来市场的判断。通过分析Manus的两份BP,我们不仅仅是了解了一家公司的融资进展,更是得以窥见AI Agent这个新兴赛道的发展脉络、资本的关注点以及技术落地的现实考量。

Manus的“黑红”体质,恰恰说明了AI Agent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仍在探索与磨合之中。它的出现引发了关于技术边界、商业模式和用户价值的讨论,这些讨论本身也推动着整个行业的进步。Manus最终能否乘风破浪,实现BP中的宏伟目标,时间会给出答案。但无论结果如何,Manus和它带来的两份BP,都已经成为这波AI浪潮中一个值得被记录和分析的样本。它们提醒我们,在追逐前沿技术的同时,也要保持审慎的目光,理解创新背后的成本与挑战,以及资本在其中扮演的复杂角色。这不仅仅是关于Manus的故事,更是关于AI Agent时代,创业与资本共舞的一曲真实奏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