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领域的风起云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全球科技乃至经济格局。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变革中,人工智能芯片无疑是驱动一切前进的“引擎”,而英伟达(Nvidia)作为这个领域的领军者,其首席执行官黄仁勋的一言一行,都备受瞩目。近期,黄仁勋对美国限制全球AI发展的政策表达了明确的反对,他认为这种将全球AI发展变成一场“围堵游戏”的做法,非但不能阻碍他国进步,反而会激发出更强大的创新活力,最终可能损害美国自身的领先地位。
围堵下的反思:一场注定失败的“游戏”?
黄仁勋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对全球AI格局和技术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他直言不讳地指出,试图通过限制AI技术传播来阻止其他国家获取美国技术的想法,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这就像试图堵住奔涌的河流,水流只会寻找新的方向,甚至以更猛烈的方式冲破阻碍。
他强调,AI技术是一个复杂的“全栈平台”,涵盖了从芯片、基础设施到模型和应用的所有层面。仅仅在某个环节设置障碍,并不能真正遏制整体的发展。更为关键的是,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将AI发展变成一场“围堵游戏”,无疑会割裂这种联系,阻碍知识的流动与共享,最终放缓全球AI整体前进的步伐。
人才:无法被“围堵”的核心力量
黄仁勋在多个场合反复提及一个令人深思的观点:全球一半的AI研究人员都是中国人。他认为,这是一个无法忽视且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实。人才,才是推动AI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这些顶尖的AI科学家和工程师,无论身处何地,都在为全球AI的进步做出贡献。试图通过地域限制来阻碍人才的交流和技术的传播,是逆潮流而动的行为。
他甚至以OpenAI、DeepMind等全球知名AI实验室为例,指出在这些地方都能看到众多来自中国的研究人员。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在AI人才培养方面的巨大潜力和已取得的成就。不承认他国在AI领域的卓越工作,在黄仁勋看来,是一种极度缺乏自信的表现。这种自信心的缺失,恰恰可能成为美国在AI竞争中最大的短板。
市场与竞争:开放才能带来活力
黄仁勋认为,将美国企业排除在中国市场之外,是“毫无道理”的。中国拥有庞大且充满活力的开发者群体和巨大的市场潜力,这对于任何一家志在全球的科技公司来说都至关重要。放弃这个市场,不仅意味着巨大的商业损失,更是放弃了在最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磨砺自身、推动技术创新的机会。
他强调,竞争是激发企业和国家进步的重要动力。如果美国企业不在中国市场参与竞争,那么中国的技术生态将自行发展壮大,最终可能形成一个非美国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平台。这种结果,对于希望维持自身技术领先地位的美国来说,无疑是适得其反的。
他提到,英伟达因为对华芯片限制已经损失了150亿美元的销售额,这笔巨大的损失不仅是英伟达的痛苦,也意味着美国税收和就业机会的减少。与其设置壁垒,不如加速美国技术在全球的普及,让美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通过竞争保持领先。
历史的回声:技术封锁的“双刃剑”
黄仁勋的担忧,也引发了人们对历史的深思。技术封锁在历史上从未真正成功地阻止一个国家的技术发展。相反,它往往会激发被封锁方的自主创新能力,促使其投入更多资源进行研发,最终实现技术的突破。中国的华为在面临美国限制后,在芯片领域取得的进展,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黄仁勋也承认,华为是一家世界级的科技公司,并在AI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
将全球AI发展变成一场“围堵游戏”,就像一把“双刃剑”,在试图限制他人的同时,也可能伤及自身。它可能导致技术路线的分裂,形成不同的技术标准和生态系统,增加全球合作的成本和难度。长远来看,这不利于AI技术的普惠和应用,也可能削弱美国在全球AI治理中的话语权。
走向何方:开放合作还是封闭对抗?
黄仁勋的直言不讳,为当前紧张的全球科技竞争关系提供了一个冷静而专业的视角。他用事实和数据说话,揭示了“围堵游戏”的局限性和潜在风险。他呼吁美国政府重新审视当前的政策,认识到开放合作和公平竞争才是推动全球AI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未来的AI格局,是走向多元共生的开放生态,还是陷入零和博弈的封闭对抗?这不仅取决于各国政府的决策,也取决于科技企业、研究机构以及全球人才的选择。正如黄仁勋所说,竞争才能激发进步。与其把精力花在“拉别人下马”上,不如专注于“自己跑得更快”。
只有在一个开放、合作、充满活力的全球环境中,AI的巨大潜力才能得到充分释放,为全人类带来福祉。将AI发展变成一场“围堵游戏”,只会是历史进程中的一段弯路,最终促使被围堵者变得更强大,而围堵者则可能因此错失发展的良机。黄仁勋的警告,值得所有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