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房价为何遥不可及?最新最难买房地区揭秘

房子,这个我们称之为“家”的地方,如今却成了许多人遥不可及的梦想。曾经,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是人生规划中自然而然的一步,是安定、是归属。然而,时至今日,当我们谈论住房市场,更多听到的是“负担不起”、“危机”这样的词汇。这不仅仅是一串冰冷的数字变化,更是无数家庭在现实面前的挣扎与无奈。今天的住房市场究竟有多么让人望而却步?它又在哪些地方变得更加严峻?

梦想的距离:住房负担能力的现状

衡量住房负担能力,通常会看一个关键指标:房价收入比。简单来说,就是房屋价格与家庭年收入的比例。过去,一个家庭可能需要花费大约三年的收入来购买一套中等水平的住房。然而,这个数字在近几年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根据哈佛大学住房研究中心的报告,到2022年,美国单户住宅的中位销售价格已是家庭收入中位数的5.6倍,创下历史新高。这只是全国平均水平,在一些热门城市和地区,这个比例甚至更高。例如,旧金山的房价收入比就超过了10。这意味着,在这些地方,一个普通家庭需要攒钱超过十年才能买得起一套房,这还没有考虑到生活开销和其他费用。

更令人担忧的是,住房成本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也在不断攀升。如果一个家庭将超过30%的收入用于住房支出,就被认为是“成本负担过重”。目前,创纪录的4290万美国家庭面临住房成本负担过重的问题,另有2150万家庭甚至将超过50%的收入用于住房,这被定义为“严重成本负担过重”。 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情况尤其严峻。2023年,收入低于3万美元的租房家庭中,有高达83%面临成本负担过重。即使是中等收入家庭,比如收入在45000至74999美元的家庭,也有45%面临成本负担过重,这一比例自疫情前显著增加。

推高房价的幕后推手

是什么让今天的住房市场变得如此难以负担?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供需失衡是绕不开的核心问题。自2020年初以来,房屋价格飙升了47%。与此同时,新房建设的速度却跟不上需求的增长。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的房屋建设速度就一直滞后。目前,全国大约短缺150万套住房。现有房屋的库存量也非常低,远低于历史平均水平。供应短缺直接导致了房屋价格的上涨,尤其是在需求旺盛的地区。

其次,飙升的抵押贷款利率给购房者带来了沉重打击。自2022年以来,抵押贷款利率大幅上升,几乎是2021年的两倍。虽然近期有所回落,但与历史低位相比仍然很高。高利率意味着更高的月供。例如,一笔40万美元的贷款,从利率最低点到最高点,每月本金和利息的支付增加了1200多美元。这使得许多潜在购房者的负担能力大幅下降。根据数据,高利率导致收入中位数的家庭购房预算自2022年第一季度以来缩水了22%。

此外,建造成本的增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建筑材料成本自疫情以来上涨了38%。熟练劳动力长期短缺,以及地方政府的各种法规和收费,都推高了新房建设的成本。这些成本最终会转嫁到购房者身上。

最后,投资者的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和库存的减少。投资者购买房产用于出租,虽然增加了租赁市场的供应,但减少了可供出售的房屋数量。

哪些地方的住房负担正在恶化

虽然住房负担能力问题普遍存在,但在一些地区,情况正变得尤为严峻。

加利福尼亚州是住房危机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这里,即使是六位数的年薪也可能符合低收入住房项目的资格。 在旧金山湾区的一些县,个人年收入超过11万美元仍被视为低收入。在萨克拉门托、普莱瑟和埃尔多拉多等县,72050美元的年薪现在也符合单人家庭的低收入标准,这比一年前增加了8.7%。

除了加州,夏威夷、华盛顿特区、缅因州和爱达荷州的房价收入比也位居全国前列。这意味着在这些地方,房屋价格相对于居民收入来说更高,购房更加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住房负担能力的恶化并非只发生在传统的昂贵沿海城市,问题正蔓延到全国各地,包括乡村和内陆地区。疫情期间远程工作的兴起,使得更多人搬迁到曾经被认为是更经济实惠的地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这些地方的房价。

未来的路在何方

当前的住房负担能力危机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从居住地的选择到未来的规划。它也加剧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无家可归现象的增加。

解决住房负担能力问题并非易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增加住房供应是根本之道。这包括鼓励新房建设,特别是在住房短缺的地区,简化繁琐的审批流程,以及解决建筑成本高企的问题。同时,政府在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的投入也需要增加,以帮助那些收入较低、最容易受到冲击的家庭。

虽然短期内住房市场面临挑战,但一些迹象也带来了一丝希望。新房开工率有所上升,这有助于缓解供应压力。部分地区的房价增长速度已经放缓。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利率能够稳定或下降,将有助于提高购房者的负担能力。

然而,住房负担能力的挑战是长期性的,需要持续的关注和政策支持。让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个负担得起的家,这条路仍然充满坎坷,但却是我们必须为之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