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风波升级:消费者争退定金

当信任遭遇“拦路虎”:小米SU7 Ultra风波的消费者心声与法律解读

信任的裂痕:一份期待引发的波澜

想象一下,你对一款心仪已久的汽车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期待,因为它在宣传中描绘了一幅激动人心的蓝图,尤其是一些独特的配置,让你觉得物超所值。你为此支付了不菲的定金,满心欢喜地等待着它的到来。然而,当梦想照进现实,你却发现,那些曾让你心动的亮点,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落差感,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甚至可能演变成一场不小的风波。

最近,小米SU7 Ultra就遭遇了这样的“拦路虎”。数百名准车主和部分已提车的车主,因为对车辆的某些配置,特别是那个售价高达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功能产生了质疑,从而引发了一场集体的维权行动。他们寻求新的解决方案,而法律界人士的观点,也为这场风波增添了更多值得深思的维度。

风波的焦点:4.2万的“装饰品”?

这场风波的核心,聚焦在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在小米汽车的前期宣传中,这个选装配置被赋予了重要的功能意义,比如复刻原型车设计,实现高效导流,辅助散热,甚至支持轮毂散热等。雷军本人也曾在社交媒体上强调其内部结构的改动。 然而,当首批车辆交付后,一些车主和博主进行了实测和拆解,结果显示该前舱盖的实际功能与宣传存在差异,导流和散热效果并不明显,内部结构也与普通版本相似,减重效果也有限。 这让一些车主觉得,这个高价选装件更像是一个“装饰品”,而非具备实际性能提升的部件,这与他们的购买预期严重不符。

消费者的诉求:退定金还是另寻出路?

面对这种落差,数百名小米SU7 Ultra的消费者选择了联合起来表达他们的不满。他们自发组建了维权群,录制视频,要求无损退车,其中大部分是支付了定金尚未提车的准车主。 他们认为,正是基于对宣传中提及的功能的信任,他们才选择了这款车型和这个高价选装件,现在发现实际情况与宣传不符,他们有理由要求退还定金。 也有部分已提车的车主,虽然面临的情况更复杂,但同样对小米汽车的处理方式表示不满,并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

小米汽车的回应与消费者的不认可

小米汽车对此事做出了回应,并就信息表达不清致歉。 对于争议,小米汽车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对于未交付订单,提供限时改配服务,可以改回铝制前舱盖;对于已提车或限时改配前锁单用户,赠送2万积分。 小米汽车表示,碳纤维前舱盖的设计初衷是复刻原型车造型,满足外观需求,同时具备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散热功能,也带来了1.3公斤的减重。

然而,小米汽车的回应和方案并未完全平息消费者的不满。未交付订单的改配服务被指需要重新排队,等待时间长达30-40周。 而对于已提车用户的2万积分补偿,许多车主认为价值(约2000元)与4.2万元的选装费用差距巨大,缺乏诚意,感觉未受到尊重。 一些消费者表示,他们看重的是这款配置带来的特别之处和情绪价值,而不仅仅是积分补偿。

法律的视角:虚假宣传的认定与定金的退还

在这场风波中,法律界的观点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律师表示,如果小米汽车的行为被认定为虚假宣传,消费者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要求退还定金,甚至主张退一赔三。 一位自称是前资深法官的律师,已经正式起诉小米汽车,要求退还定金并进行三倍赔偿。

法律专家指出,在司法实践中,如果消费者是基于碳纤维前舱盖具备双风道空气动力学优化、辅助散热等功能而选择购买的,但实际产品没有这些功能,那么就可能构成欺诈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有权要求退还定金。 对于已提车的车主,若认定存在欺诈,赔偿基数可能限于选装件价款(4.2万元),而非整车价款,除非能证明整车销售也构成欺诈。 律师还提到,小米汽车诱导消费者将量产版与原型车性能强关联的行为,也可能属于虚假宣传。

消费者维权的新路径与挑战

目前,部分要求退定金的消费者被告知可以协商取消订单,但定金无法退回。 对于那些被告知订单将停止生产、60天后再协商取消的用户,律师认为在小米无退款前提下无权停单。 消费者的维权行动正朝着更深入的方向发展,包括集体诉讼等法律途径。

这场风波不仅考验着小米汽车的危机处理能力,也反映出在新兴的智能电动汽车市场中,消费者权益保护面临的新情况和新挑战。如何平衡产品宣传与实际交付,如何透明、及时地与消费者沟通,以及如何在出现问题时提供合情合理的解决方案,都将是汽车企业需要认真思考和改进的方向。

信任的修复与未来的道路

小米SU7 Ultra风波仍在持续,数百名消费者的诉求仍在寻求妥善解决。这场事件提醒着所有市场参与者,消费者对产品的期待建立在企业宣传之上,一旦这种期待落空,信任就会受到损害。修复信任,需要企业拿出更大的诚意和更负责任的态度。对于消费者而言,了解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是面对类似情况时的重要途径。未来的汽车市场,除了技术和产品的竞争,更将是消费者信任和品牌口碑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