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延机器人热卖,姜哲源:商业化是生存关键

具身智能浪潮下的“破圈者”

当科技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走进现实、触手可及的伙伴,我们的生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人形机器人,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如今正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向我们走来。而在这股浪潮中,松延动力凭借其在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上的惊艳表现,以及创始人姜哲源“商业化才能活下去”的理念,迅速“破圈”,成为行业内外热议的焦点。这不仅仅是一个年轻团队的创业故事,更是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生动写照。

马拉松赛道的“黑马”与“小顽童”的实力秀

北京亦庄的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无疑是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一次“大考”。众多团队带着他们的“选手”同场竞技,试图证明自身的技术实力。在这场引人注目的比赛中,松延动力的一台身高约1.2米的小个子机器人N2,以稳健的步伐第二个冲过终点线,引爆了关注。与其他需要辅助人员跟随的机器人不同,N2全程独立完成比赛,展现了其出色的稳定性和算法能力。这台被亲切称为“小顽童”的机器人,不仅跑出了好成绩,更跑进了大众视野,让松延动力一夜成名。

这场比赛的意义远不止于名次。姜哲源认为,这样的竞技场是将各家机器人拉出来“遛一遛”的机会,让公众看到真实的机器人技术水平,也促进行业提升产品可靠性、稳定性。 松延动力对自身算法的信心,使得他们无需陪跑,这种底气也来源于其团队在硬件、算法、运动控制等多个领域的“实战型”经验。

清华学霸的创业选择:技术理想与商业嗅觉的碰撞

松延动力的故事,离不开其年轻的创始人姜哲源。这位1998年出生的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本科生,在清华交叉信息研究院攻读博士期间,受到具身智能浪潮的感召,毅然选择辍学创业。 他的选择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源于对技术的热情、对行业的判断以及家人的支持。

创业之路总是充满挑战,姜哲源和他的合伙人白手起家,租住民房,一切从零开始。 然而,凭借着兼具技术理想与商业嗅觉的特质,他不仅打动了导师引荐的投资人,获得了宝贵的第一笔资金,更带领团队迅速成长。 松延动力目前团队规模约70人,核心成员来自清华、浙大、中科院等顶尖高校,是一支充满活力的年轻力量。

订单暴增背后的商业逻辑:规模化是第一步

马拉松比赛的出色表现,为松延动力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商业回报。赛后,松延动力的订单量暴增,大定数量突破1000台,位居行业销量第二。 姜哲源在生态战略启动大会上更是宣布,当天又新增了五千万的订单。 这种“卖爆”的现象,让人们看到了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曙光。

姜哲源对商业化有着清晰且“现实”的认识。他认为,一家健康的企业首先要能“造血”,实现盈利,而不是长期依赖融资输血。 只有具备持续的现金流,公司才能有底气去追求更宏大的愿景。因此,松延动力优先选择能够创造规模化现金流的场景进行商业化探索。

当前的客户主要集中在教育科研和展览文旅领域,特别是展览展示场景占据了相当比例。 对于这些客户而言,矮小型人形机器人更能满足需求,且成本相对可控。 N2目前3.99万元起的定价,虽然牺牲了部分毛利,但旨在快速实现规模化,进而通过规模效应提升毛利水平。

当然,订单的暴增也带来了交付能力的考验。 为了确保稳定量产交付,松延动力已经在北京、常州、东莞三地布局了生产基地。 姜哲源深知,商业化不仅仅是技术突破,更是整个体系的协同作战,从研发到生产、销售再到售后,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商业化难题的破局者?行业争议与松延动力的应对

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商业化变现难题一直是业内讨论的焦点,甚至有投资人对赛道过热和泡沫化提出质疑。 松延动力也曾是金沙江创投退出的人形机器人项目之一。

面对这些“杂音”,姜哲源表现出了“无惧杂音,继续前进”的姿态。 他认为,人形机器人是体系化竞争,需要长板够长,且不能有短板。 虽然马拉松比赛暴露了一些机器人续航短、稳定性差等问题,但他相信这场比赛将促进行业在可靠性上实现大幅跃升。

对于开源的看法,姜哲源显得十分理性。他认为特斯拉的开源经验反而带来了倒退,并且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不会被轻易开源。 技术进步的爆发性增长,更多地来源于强化学习等技术路线的切换。 他坦言,从目前到人形机器人真正大规模商业化落地,最大的难点在于泛化性。 因此,松延动力选择从卖标品入手,逐步探索商业化路径。

投资人也看到了松延动力的潜力。尽管存在争议,但有投资方认为松延动力是一家被严重低估的公司,具备技术实力,需要通过比赛这样的竞技场来证明自己。 他们认为,人形机器人赛道漫长,需要技术和商业化的持续迭代与探索。 投资人强调,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关键一年,有现金流、有收入,证明市场接受度至关重要。

未来的星辰大海:从小目标到大梦想

松延动力通过在特定场景下的商业化落地,正一步步打通从研发到销售的商业闭环,为未来的大规模发展奠定基础。 虽然目前主要聚焦于教育科研和展览文旅等小B端市场,但姜哲源透露,松延动力已经在研发大尺寸人形机器人,并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发布。 这表明他们并未止步于当前的成绩,而是有着更大的目标。

从马拉松赛道的惊艳亮相,到订单暴增的商业化突破,松延动力用事实证明了人形机器人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正在加速走向现实。姜哲源和他的团队,以其技术实力、商业敏锐度以及不畏挑战的精神,为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商业化探索树立了一个生动的案例。

当然,人形机器人距离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实现更广泛的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靠性、成本、泛化性等诸多挑战依然存在。但正如姜哲源所说,只有先“活下去”,才能去谈论更远的星辰大海。松延动力的“卖爆”,或许只是具身智能大时代序幕的一个精彩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