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净息差五连降,低利率困局何解?

净息差的挑战与银行的突围之路

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正在银行业深处发生。没有惊心动魄的大戏,却牵动着每一家银行的神经。数据显示,上市银行的净息差已经连续五年下降,这个关键指标的持续下行,如同挥之不去的阴云,笼罩在银行业的头顶。净息差,简单来说,就是银行贷款收益与存款成本之间的差额,是银行最传统的盈利来源。当这个差额不断缩小,银行的“赚钱”能力自然受到考验,“低利率时代”的挑战前所未有。

这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全球主要经济体都曾经历或正在经历低利率时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许多国家央行纷纷采取宽松货币政策,甚至实施负利率,导致全球利率水平持续下降。长期结构性因素,如技术进步放缓、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失衡等,也助推了这一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净息差普遍收窄,盈利能力面临严峻考验。

在中国,导致净息差“五连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为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央行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降息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下行。 贷款利率的下降幅度往往大于存款利率的下降幅度,直接压缩了银行的利差空间。 其次,经济增速放缓,有效信贷需求减弱,也进一步推动了贷款利率下行。 此外,存款结构的变化,例如定期存款占比上升,也增加了银行的负债成本。

面对净息差持续收窄的困境,上市银行并非坐以待毙。他们正在积极探索破局之道,一场以“加减法”为核心的转型正在悄然进行。

“加法”:多元开源,寻找新的增长点

既然传统的利息收入受到挤压,银行就必须开辟新的收入来源,这是“加法”的核心要义。 拓展非利息收入成为各家银行的共同选择。借鉴国际经验,通过发展综合金融服务、提升中间业务和交易能力,可以在低息环境下保持相对良好的收益。

具体而言,上市银行正在积极发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加法”:

  • 金融市场业务: 把握市场机会,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业务,通过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来弥补息差收窄带来的影响。
  • 综合化经营: 提升对公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为客户提供“综合融资+交易金融+财富管理+资产管理+消费金融”等多元化服务模式。 大型银行可以利用全牌照优势,拓展理财、租赁、保险等领域的非利息收入。中小银行则可以深耕本地客户,提供贸易结算、财富管理等服务。
  • 深耕“五篇大文章”: 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将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作为新的业务增长点。 例如,加大对新质生产力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发展绿色贷款和普惠型贷款,布局个人养老金业务,加速数字化转型。
  • 拓展财富管理: 增加财富管理手续费收入是国际银行应对低利率环境的普遍做法。 银行需要扩大资产管理规模,提升客户基础,数字普惠理财将是重要的转型方向之一。

“减法”:精打细算,优化结构

在努力增加收入的同时,银行也在通过“减法”来优化成本结构,提升运营效率。

  • 优化负债结构,降低负债成本: 压降存款付息率,控制资金成本是应对息差压力的重要手段。 尽管存款付息率具有一定的刚性,但银行仍在努力通过各种方式降低负债成本,例如控制长期大额存单规模、严禁手工补息等。
  • 提升运营效率,控制费用增长: 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数字化转型,降低风险成本、运营成本和经营成本,提高投入产出水平。 尽管2024年上市银行的成本收入比有所上升,但增速已经放缓,表明银行在费用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 加强风险管理: 在净息差收窄的环境下,银行可能为了“以量补价”而增加信贷投放,这可能埋下长期风险隐患。 因此,加强风险防控,提高风险预见、应对和处置能力至关重要,以保持资产质量稳定。

破局之路的挑战与展望

上市银行在低利率时代的破局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国际经济的波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等因素都给银行业经营带来压力。 此外,国内银行在发展非息业务方面,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仍存在差距,直接融资市场发展相对滞后,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仍需提高。

然而,挑战也蕴含着机遇。中国经济的长期向好趋势,央行和政府保护银行系统合理利润的意愿,以及灵活的监管机制,都为中国银行业应对低利率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望未来,上市银行需要继续深化转型,构建更稳健、更均衡、更有韧性的收入结构、业务结构和资产结构。 这不仅需要银行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环境的改善。在低利率时代,银行不再仅仅是存贷中介,更需要成为综合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和风险管理者,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