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力脑机AI 抢占科技新高地

当科幻照进现实:四川脑机产业的冲锋号

在科幻作品里,用意念控制机器、改造身体早已不是新鲜事。然而,脑机接口这项前沿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将这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想象,一步步拉进我们的生活。如今,四川,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也在这场“脑机革命”的浪潮中吹响了冲锋号,以前瞻性的战略布局,誓要在这片新兴产业森林中占据一席之地,甚至成为全国的领跑者。

四川的“脑”与“机”情缘

四川与脑科学及脑机接口的缘分并非一日之寒。早在2018年,电子科技大学就联合省内多家医院,成立了四川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为脑机接口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多年的深耕,让四川在脑信号的编解码、脑机接口软硬件技术等领域取得了系列突破,特别是在睡眠干预、孤独症辅助诊断、情绪闭环调控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作为全国一流的医疗机构,也为脑机接口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丰富的场景和强大的科研及临床能力支持。

政策东风:吹响产业“集结号”

正是基于多年积累的产业基础、科研实力和临床能力,四川在全国脑机接口产业版图中拥有独特的特色和优势。 为了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2025年5月12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四川省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产业攻坚突破行动计划(2025—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四川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三个出台省级脑机接口专项产业政策文件的省份。

这份《行动计划》不仅是四川发展脑机接口产业的指导性文件,更像是一份充满力量的“集结号”,明确提出了“着力打造全国一流的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产业创新发展高地”的总体目标。 计划以“抓链主、铸链条、建集群、促应用”为发展理念,旨在构建一个“人才+技术+产品+服务”为一体的产业生态圈。

双擎驱动:技术路径并驾齐驱

四川在脑机接口技术路径上选择了“双擎驱动”策略,同步推进侵入式和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 侵入式技术虽风险较高,但在信号采集精度和控制能力上具有优势,主要应用于医疗健康领域。四川将重点攻克侵入式脑机芯片、柔性电极、医疗级电池等核心器件的研制,并打造“术前精准规划-术中实时导航-术后智能康复”全链条装备体系。 非侵入式技术则风险较低,产品形态多为穿戴式设备,在消费娱乐、教育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四川将聚焦非侵入式脑电采集设备、眼动追踪设备等关键设备制造,并开展“脑机接口+自闭症、抑郁症、成瘾”等系列应用研究。

三阶联动:培育“爆款”产品

为了推动技术成果更快地转化为实际应用,《行动计划》提出了“产品培育三阶联动”的策略。 这意味着四川将分层分类推动脑机接口产品的研发和市场化。对于技术体系成熟、市场需求明确的优势产品,将推动其规模化生产应用;对于技术体系尚处于快速迭代的新兴产品,将加速培育壮大;对于技术体系未完全确立但市场前景广阔的颠覆性产品,则将进行前瞻性谋划布局。 最终目标是推动产品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并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爆款”产品和知名品牌。

场景牵引:医疗与更多可能的融合

脑机接口最被看好的应用场景之一便是医疗健康领域。 四川依托其丰富的医疗资源,特别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临床优势,将医疗健康作为脑机接口产业发展的核心场景。 目标是在2027年完成侵入式和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的医疗器械注册,并加快实施省内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预计年服务医疗患者超5万人次。 到2030年,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将达到3000例/年,脑机接口技术产品将服务更多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类疾病患者,康复设备应用也将大幅增加。

除了医疗领域,四川还将积极拓展脑机接口在工业制造、教育培训、消费娱乐等重点行业的融合应用,推动“四川造”智能设备如AR智能眼镜、人机协同外骨骼等加速应用,并在高危行业、养老行业等领域开展机器人替代应用试点。 这不仅为脑机接口技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也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生态构建:人才、资本与创新的合力

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生态体系。四川深谙此道,将通过“多维协同”构建脑机接口产业生态圈。 这包括打造创新平台、壮大企业矩阵、培优人才队伍、加大金融支持以及强化标准引领等方面。

在企业培育方面,四川计划到2030年引育10家链主企业、100家“专精特新”企业和2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形成“链主项目—全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的发展格局。 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四川正积极加强相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在金融支持上,政府引导基金将发挥杠杆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并积极争取“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鼓励对早期、小型、长期和硬科技项目的投资。 此外,四川还将支持脑机接口纳入医疗服务价格体系,鼓励开放场景开展临床试验,加快医疗器械注册,为产品的市场化推广铺平道路。

挑战与机遇:在攻坚中求突破

尽管四川在脑机接口产业发展上具备诸多优势,但也面临挑战。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先行地区相比,四川在脑机接口相关人才方面仍存在差距,产业尚处于“建设链”而非“健全链”的起步阶段。 同时,我国脑机接口产业链尚不成熟,尤其在芯片等核心器件领域仍有待突破。

然而,脑机接口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全球范围内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这为四川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行动计划》的发布,正是四川迎难而上、攻坚突破的有力信号。通过聚焦医疗刚需、依托本土科研资源、打造“非对称优势”,并积极争取国家级政策试点,四川有望在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脑机接口产业版图中脱颖而出。

前景展望:迈向“脑智融合”新时代

脑机接口技术正让科幻场景加速照进现实,让瘫痪者有望重新站立,让老化的大脑焕发活力。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政策的大力支持,脑机接口的应用场景将越来越广泛,市场规模也将持续增长。 预计到2027年,中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将超过55亿元,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 长期来看,全球脑机接口在医疗领域的潜在市场规模更是巨大。

四川正在这场“脑机革命”中奋力前行,通过集聚创新资源、培育重点产品、拓展应用场景、优化产业生态,力争在2030年实现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产业综合竞争力全国领先的目标。 这不仅关乎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更承载着改善人类健康、提升生活品质的美好愿景。随着四川“攻坚”脑机产业的步伐不断加快,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脑智融合”新时代,正加速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