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风云起,豪车巨头也“瘦身”:奔驰终结13年渠道扩张,未来路在何方?
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正在豪华汽车市场中酝酿。曾经以扩张为主要旋律的奔驰,如今却传出了削减百余家国内经销商的消息。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变化,更是一个时代的终结,标志着奔驰在中国市场长达13年的渠道高速扩张期正式画上了句号。
回溯过往,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这家享誉全球的汽车巨头,在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市场踩下了“刹车”?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市场逻辑和行业变迁?
渠道为王到效率优先:奔驰的战略转向
想当年,为了在中国这片充满活力的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奔驰曾大力发展经销商网络。早在2005年,奔驰就开始对在华渠道进行整合,结束了长达近20年的大区域总代理制度,逐步将批发和售后功能收归奔驰中国,直接批货给二级零售商,这被视为奔驰进入中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渠道变法。 到了2012年底,奔驰在中国的经销商数量为262家,而到了2015年已经达到了500家,2014年和2015年更是其渠道快速扩张期。 这一系列的举措,无疑为奔驰在中国的销量腾飞奠定了基础。奔驰在华销量从2012年的19.6万辆,到2023年超过76.5万辆,销量翻了近四倍,经销商数量更是翻了近十四倍。
然而,市场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崛起,传统豪华品牌的市场份额受到了挤压。 “以价换量”的策略虽然短期内能刺激销量,但长期来看,却侵蚀了品牌溢价,也让经销商的盈利能力大打折扣。 一些经销商甚至出现了销售价格低于进货价的价格倒挂现象,幅度普遍达到30%。 在这样的背景下,过多的经销商网络反而成为了一种负担,不仅难以遏制经销商之间的价格竞争,也增加了运营成本。
因此,奔驰此次削减经销商数量,并非简单的“撤退”,而是一种战略性的主动优化。 这是在“提升运营效率”的业务共识下,与经销商投资人共同做出的决定。 削减经销商的目的,除了控制价格、避免恶性竞争外,更重要的在于降低整体运营成本。 经销商网络缩减,相应的支持体系也有了人员优化的空间。
市场寒冬下的“抱团取暖”与“另谋出路”
奔驰削减经销商,也折射出当前中国汽车经销商群体面临的普遍困境。根据《2023年全国汽车经销商生存状况调查报告》,2023年汽车经销商亏损比例达到43.5%,其中约三分之一的豪华/进口车品牌经销商亏损。 新车销售的低迷、价格战的持续,导致经销商库存高企,现金流紧张,甚至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一些老牌经销商集团纷纷出现“爆雷”或转让旗下亏损门店的情况。
面对市场的挑战,经销商们也在积极寻求“破局”。一些经销商开始转向新能源汽车品牌,尝试代理模式或直营模式,希望能找到新的增长点。 例如,中升集团、永达汽车等大型经销商集团已经开始运营问界、鸿蒙智行等新能源品牌的门店。 在这些新的模式下,经销商不再承担高库存风险,主要盈利来自厂家的返佣,利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渠道模式的未来猜想:代理制与直营并行?
奔驰此次削减经销商,是否意味着传统4S店模式的终结?这或许言之尚早。虽然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势力品牌成功地推行了直营模式,并给传统车企带来了冲击,但传统授权经销商模式在中国已经存在了二十多年,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成熟的服务体系。
然而,变革已是必然。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开始尝试代理制或直营模式。 在代理模式下,车企掌握定价权,确保价格透明和统一,经销商则主要负责销售和服务,获得佣金。 这种模式既能解决传统模式下价格不透明的问题,又能利用经销商现有的渠道资源,是一种介于传统经销商和完全直营之间的折中方案。
奔驰在德国已经开始尝试出售直营店,以加速完成代理模式的转型。 这表明,即使是对于拥有直营体系的品牌,代理模式也可能是一种更高效的选择。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多种渠道模式并存的局面,传统经销商、代理商、品牌直营店以及各种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将共同发展,以更好地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阵痛与新生:豪华车市场的未来格局
奔驰削减经销商,是其主动适应市场变化、提升运营效率的必然选择。这也预示着中国豪华车市场将迎来更深层次的调整和洗牌。在新能源汽车的冲击下,传统豪华品牌需要重新审视其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包括产品、渠道、营销等各个方面。
对于经销商而言,传统的盈利模式正在瓦解,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积极拥抱新能源,探索新的合作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将是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这场变革无疑会带来阵痛,但也将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格局。豪华车市场的未来,将是更加注重效率、更加贴近消费者、更加多元化的渠道体系。奔驰的“瘦身”,或许只是这场变革的序曲,更多精彩的故事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