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惠国待遇”与美国药价:一场寻求公平的较量
药价之痛:为何美国人买药更贵?
想象一下,你和住在欧洲的朋友生了同样的病,需要购买同一种救命药。当你拿到账单时,却发现自己的药费是朋友的几倍甚至十几倍。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美国许多患者面临的残酷现实。长期以来,美国的高昂药价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机制?
有分析指出,美国人在药品上的花费比其他经合组织(OECD)国家高出三倍多,即使考虑到药企提供的折扣。 美国虽然人口不到全球的5%,却贡献了全球约75%的制药利润。 制药公司为了进入国际市场,会向其他国家提供大幅折扣,然后通过在美国收取高价来弥补这些折扣。 换句话说,美国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补贴了其他国家的医疗成本。
“最惠国待遇”:特朗普政府的破局之策
为了改变这种不公平的局面,特朗普政府提出了“最惠国待遇”药价政策。这一政策的核心思想很简单:让美国为某些药品的支付价格,与那些经济发达国家中支付最低价格的国家持平。 特朗普政府认为,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药品购买国和资助国,理应获得最优惠的价格。
这一政策并非首次提出,早在特朗普的第一任期内就曾尝试推行,但未能成功。 尽管如此,特朗普政府在卸任前签署了一项类似的行政命令,但在拜登政府时期被法院阻止生效。
政策细节:如何实现“最惠国待遇”?
特朗普政府的“最惠国待遇”政策旨在通过以下方式降低药价:
- 价格对标: 该政策的核心是将美国联邦政府(如Medicare)为某些药品支付的价格与一组其他经济发达国家(主要在欧洲)的最低价格挂钩。
- 价格目标和谈判: 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将向制药商传达最惠国待遇的价格目标。 如果药企未能自愿提供这些价格,HHS将被指示提出实施最惠国待遇定价的规则,并采取其他措施大幅降低美国消费者的处方药成本,并结束反竞争行为。
- 绕过中间商: 政策设想建立一种机制,允许美国患者以最惠国待遇价格直接从制药商那里购买药品,从而绕过中间商(如药品福利管理者)。 药品福利管理者是代表保险公司和企业进行药品价格谈判的实体。
- 扩大药品进口: 政府还将要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扩大从药品成本较低的国家重新进口药品。
政策影响与争议:一场艰难的博弈
“最惠国待遇”政策无疑是对现有药品定价体系的一次重大冲击,势必引发制药行业的强烈反对。
- 制药行业的担忧: 制药行业认为,强制降低药价会损害利润,并最终影响新药研发的创新和努力。 他们辩称,特朗普政府在2020年的尝试会让外国政府在决定美国药品价值方面拥有“上风”。 制药行业组织表示,这项政策对美国患者和工人来说是一项“糟糕的交易”,可能导致治疗方法和疗法减少,并危及他们计划在美国投资的数千亿美元,威胁就业、损害经济,并使美国更依赖中国获取创新药物。
- 潜在的价格下降: 特朗普曾表示,这项政策将使处方药和药品的成本“几乎立即”降低30%到80%甚至90%。
- 法律挑战: 鉴于政策的性质以及之前尝试遭遇的法律阻力,这项政策很可能再次面临制药行业的法律诉讼。 2020年,一名联邦法官曾以政府未遵循国会规定的规则制定程序为由,否决了特朗普的最惠国待遇政策。
未来展望:寻求药品可负担性的漫漫长路
“最惠国待遇”政策的推行并非易事,它触及了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根深蒂固的行业惯例。支持者认为,这项政策是解决美国高昂药价、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关键一步。批评者则担心,过度干预市场可能扼杀创新,长期来看反而不利于新药的开发。
这场关于药价的博弈,不仅仅是经济利益的较量,更是关于医疗公平和患者可负担性的深刻讨论。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最惠国待遇”政策的提出,都再次将美国药价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促使社会各界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既能鼓励创新,又能确保患者能够负担得起必要药品的医疗体系。这无疑是一条漫长而充满挑战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