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拟签令压低美国药价 对标国际

一场关于药价的交锋:特朗普“最惠国待遇”行政令的深层解读

巨浪再起:药价改革的号角

美国药品价格高企,早已不是秘密,这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无数患者和家庭的心头。近年来,降低药价的呼声此起彼伏,成为政治舞台上一个绕不开的焦点。就在这片期待与争议交织的土壤上,一项可能掀起巨浪的政策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计划签署一项行政命令,旨在将部分美国药品价格与国际水平挂钩,尤其是那些在其他发达国家定价较低的药品。 这项被称为“最惠国待遇”(Most Favored Nation,MFN)的政策,并非首次提出,却每一次都能激起千层浪。

回顾与前瞻:政策的影子与实质

这项“最惠国待遇”政策的核心理念,是将美国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支付的某些高价药物的价格,锚定在一篮子其他发达国家中最低的价格。 这并非无的放矢,毕竟,数据显示美国药价普遍高于其他同等经济水平的国家,有时甚至高出数倍。 尤其是一些在医生诊室使用的注射类药物,如癌症治疗药物,其成本对Medicare Part B的参保者构成了不小的负担,因为这类药物没有年度自付费用上限。 通过引入国际比价,政策制定者希望能够压低这些高昂的药费,为美国患者和纳税人节省数十亿甚至数万亿美元。

然而,这项政策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早在2020年,特朗普政府就曾尝试推出类似的国际定价指数模式,但遭遇了制药行业的强烈反对和法律挑战,最终被联邦法官叫停,并在后来的拜登政府时期被撤销。 这一次,政策的复活预示着新一轮博弈的开始。尽管具体的细节尚不完全清晰,但可以预见的是,政策将再次瞄准Medicare Part B覆盖的药物,并可能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绕过国会,利用现有权限来推动降价。

直面挑战:前路上的重重障碍

这项看似能大幅降低药价的政策,在实施层面却面临诸多挑战。首当其冲的是来自制药行业的巨大阻力。 制药公司普遍认为,将美国药价与国际最低价挂钩,将严重削弱其盈利能力,进而影响新药研发的投入和创新动力。 这是一个关乎利润和未来的生死博弈,药企势必会动用一切资源进行游说和法律抗争。

除了行业反对,政策本身也存在一些固有的难题。如何选取合适的参照国家?如何建立一个可靠、透明的国际价格基准?这些都是需要细致考量和解决的问题。此外,行政命令的法律效力也可能再次受到质疑。在2020年的尝试中,政策就因未能遵循 proper rulemaking steps(适当的规则制定程序)而被法院阻止。 这一次,政策的推行能否经受住法律的考验,仍是未知数。

更深层次的影响:不仅仅是价格

“最惠国待遇”政策的影响远不止药品价格本身。它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触及医疗保健系统的多个层面。

首先,对于制药行业而言,政策可能迫使其调整全球定价策略。为了避免美国市场的价格被其他国家的低价“拉低”,药企可能会考虑提高其他国家的药价,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价格平衡。 这无疑会对其他国家的药品可及性产生影响。

其次,政策对美国国内的药品供应和创新也可能带来不确定性。如果药企利润空间大幅缩减,他们可能会减少在美投资,甚至将研发和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这可能对美国的就业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政策对仿制药市场的影响也值得关注。尽管行政命令本身可能不直接针对仿制药,但与其他政策(如潜在的进口关税)的叠加效应,可能对原本利润微薄的仿制药制造商造成冲击,甚至导致药物短缺。

对于患者而言,政策的初衷是降低药价,减轻负担。特别是对于Medicare Part B的受益者,政策有望降低他们在注射类高价药物上的支出。 然而,政策的最终效果取决于其实施细节以及药企和医疗系统的应对策略。

未来展望:不确定性中的曙光

特朗普政府的“最惠国待遇”行政令,无疑是美国药价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这项政策的命运,将取决于多方力量的博弈结果。政府需要拿出更具说服力的方案,解决政策实施中的技术和法律难题。制药行业需要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探索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而患者和公众,则需要持续关注政策进展,确保改革真正惠及到他们。

尽管前路充满挑战,但降低美国高昂药价的努力不会停止。这项行政命令的提出,至少再次将药价问题推向了公众视野的中心,引发了广泛讨论和关注。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场关于药价的交锋,都将对美国乃至全球的医药产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