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计算的浪潮席卷全球十余载后,一个引人注目的“下云”故事正悄然上演。故事的主角是知名的软件公司 37signals,以及其联合创始人、Ruby On Rails 的创作者大卫·海涅迈尔·汉森(David Heinemeier Hansson),也就是大家熟知的 DHH。他们决定将旗下包括 Basecamp 和 HEY 在内的核心产品从亚马逊云服务(AWS)和谷歌云等平台迁回自建数据中心,这一壮举不仅带来了巨大的成本节约,更引发了行业对于云计算价值的新一轮思考。
云上账单触目惊心
故事的开端,源于一份令人咋舌的云服务账单。2022年,37signals 在云服务上的花费高达320万美元,相当于每月超过26万美元。 其中,AWS S3 存储8PB的数据占据了近百万美元的开销,计算服务如 EC2 和 EKS 也花费了75万美元。 尽管多年来尝试了各种优化手段,包括预留实例和私有定价协议,但云计算承诺的“简单”与“节省”并未如期而至。
对于一家拥有稳定增长的中型企业而言,高昂的云服务成本成为了不容忽视的负担。 DHH 直言不讳地指出,对于像 37signals 这样规模和业务模式的公司来说,持续租赁云计算服务并非划算的选择。
“下云”号角吹响:一场数据大迁徙
面对持续攀升的云账单,DHH 和他的团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下云。他们计划将运行在云上的七个应用程序,包括主力产品 Basecamp 和 HEY,迁移回自有的硬件设施。 这意味着一场规模浩大的数据迁徙,总计18PB的数据需要从云端转移到本地。
这场“下云”行动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周密规划和执行的过程。他们投入约70万美元购买了新的戴尔硬件来替代云上的实例。 同时,他们利用现有的数据中心空间和电力限制,成功部署了这些新增设备,从而避免了额外的数据中心租赁费用。
49天的冲刺:告别云的最后一步
在整个“下云”过程中,将存储在 AWS S3 上的18PB数据迁移出来是最后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一步。 这些数据包括了 Basecamp 和 HEY 的重要客户文件,需要确保迁移过程的安全、可靠和高效。 DHH 近日透露,他们即将彻底告别 AWS,将这些海量数据迁移到全新的 Pure Storage 闪存设备上。 这一阶段的完成,标志着 37signals 彻底“云遣返”。
值得一提的是,AWS 对于从其平台迁出数据并未收取额外费用,这使得 37signals 的成本计算更加有利。 这场持续的迁移和“下云”操作,最终汇聚成了冲刺告别云的最后49天,充满了技术挑战和对成本效益的极致追求。
惊人的成本节约:每年近200万美元
“下云”带来的成本节约是 37signals 此次行动最直接的成果。据 DHH 分享,2024年他们的云开支已从最初的每年320万美元降至约130万美元,每年节省了近200万美元。 这一数字甚至超出了他们最初预计的五年节省700万美元的目标。
实现更大节省的关键在于,他们成功地在现有数据中心空间内整合了所有新硬件,无需支付额外的租赁费用。 购买新硬件的70万美元成本,在2023年下半年通过节省的云开支就已完全收回。 这些新设备预计可以使用五年甚至七年,这意味着未来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主要仅剩常规的服务合同费用。
“下云”后的新格局:掌控与效率
除了显著的成本优势,“下云”还赋予了 37signals 更高的自主性和掌控力。拥有自己的硬件,意味着他们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配置、迁移和再利用,摆脱了云服务厂商的锁定和限制。 DHH 将此视为对互联网原始精神的一种回归和忠诚。
当然,“下云”并非没有挑战。管理和维护两处数据中心(并计划增加至少一处国际数据中心)的庞大应用程序和数据库需要一支专业的运维团队。 偶尔还需要处理硬件故障。 然而,DHH 认为,即使在上云时期,他们同样需要维护数据中心,因此运维团队的规模并未因“下云”而大幅缩减。
重新审视云计算的价值
37signals 的“下云”案例引发了业界的广泛讨论。它并非否定云计算的所有价值,DHH 也曾表示在企业初创阶段或面临巨大的负载波动时,云计算具有其优势。 云服务的便捷性和弹性对于初创企业快速启动和应对不确定性至关重要。 然而,对于业务稳定、规模成熟的中型企业来说,持续依赖租赁模式的云计算可能不再是最经济高效的选择。
DHH 的观点是,一旦云账单开始飙升,企业有责任进行成本核算,对比租赁和自建的费用,并评估将部分系统迁移到自有硬件上的可能性。 37signals 的成功实践证明,通过周密的规划和执行,“下云”可以带来惊人的成本节约和更高的运营效率。
结语:并非唯一的选择,却是值得深思的道路
37signals 的“下云”故事仍在继续,他们预计总共将节省超过1000万美元。 这个案例提醒我们,云计算并非唯一的IT基础设施选择,尤其对于那些业务模式和规模稳定的企业而言,重新审视自建数据中心的可能性,或许会发现一条更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这不仅是关于技术架构的决策,更是对成本、掌控力以及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