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瞬息万变的半导体世界里,总有一些故事牵动着无数人的目光。国产晶圆代工领域的“双雄”——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无疑是其中的焦点。它们的一举一动,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更折射出中国半导体产业在挑战中前行的缩影。近期,这两家领军企业相继发布了最新的业绩报告,如同平静湖面泛起的涟漪,带来了“喜”与“忧”交织的复杂情绪。
业绩面纱下的真相:数字里的“冷暖”
财报是企业的晴雨表,透过这些数字,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国产晶圆代工“双雄”当前的运营状态。中芯国际,这位“大哥”在2025年一季度交出了一份营收创历史同期新高的成绩单,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近三成,净利润更是同比大涨超过1.6倍。 这无疑是一抹亮色,显示出在市场温和复苏的背景下,中芯国际抓住了机遇,实现了营收和利润的双增长。其晶圆制造业务作为收入主体,贡献了超过九成的营收,其中12英寸和8英寸晶圆收入均实现环比增长,尤其是8英寸晶圆表现突出,环比增长达到18%。 此外,工业和汽车领域的收入也实现了超过两成的环比增长,显示出市场的多元化需求正在逐步显现。
然而,在这份看似亮丽的财报背后,也并非没有“忧”。中芯国际一季度的实际收入增速并未达到业绩指引预期,环比增长仅为1.8%。 公司管理层对此解释称,产线年度维修的突发问题和设备验证问题导致了良率的波动,进而影响了平均销售价格和营收。 并且,这种影响预计将持续到二季度甚至三季度初期。 同时,公司给出的二季度收入指引为环比下降4%到6%,毛利率也预计有所下滑。
再看华虹半导体,这位“二哥”的业绩则呈现出“增收不增利”的局面,甚至可以说是“增收大降利”。尽管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了18.66%,但净利润却同比大幅下降了近九成。 虽然较2024年四季度实现了环比扭亏,但这巨额的利润下滑依然令人警惕。 华虹半导体将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归结于研发投入增加、所得税抵免减少以及外币汇兑损失上升等因素。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一季度其研发费用同比增长了37.21%。
市场波动的涟漪:外部环境的挑战与机遇
国产晶圆代工“双雄”的业绩表现,与当前全球半导体市场的整体环境息息相关。2024年,全球半导体行业总体呈现温和复苏态势,智能手机、个人电脑等消费电子市场逐步企稳回升。 然而,复苏之下也存在结构性分化:先进制程需求持续强劲,而成熟制程芯片需求尚未完全回到繁荣期。 中芯国际的营收增长受益于国内客户需求的推动,其来自中国大陆的营收占比高达85%。 这得益于在地化制造需求的催化以及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政策等因素。 另一方面,根据中国对美国的关税政策,在美国流片的芯片进入中国市场成本大增,这为国内晶圆代工厂的成熟制程带来了更多订单。
然而,成熟制程市场同样面临激烈的竞争。随着国内晶圆代工厂积极扩产,成熟制程出现了产能过剩的局面,导致价格竞争白热化。 尽管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都曾表示不会主动降价打价格战,但市场整体的供过于求和竞争压力依然存在。 联华电子等其他二线晶圆代工厂也面临着毛利率下降的压力。 此外,尽管人工智能等领域对先进制程的需求强劲,但这部分增量在整个晶圆代工市场中的占比相对有限。
战略选择的分野:技术路线的差异化发展
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作为国产晶圆代工的代表,在技术路线上有着不同的侧重。中芯国际在努力追赶先进制程的同时,也在成熟制程领域拥有深厚积累。 公司在财报中强调,其28纳米高介电常数金属栅(HKMG)工艺良率已达国际领先水平,14纳米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ET)工艺良率也达到较高水平,这标志着公司在先进制程领域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公司计划将大部分资本支出用于先进制程的研发,以期突破7纳米以下制程的技术封锁。
相比之下,华虹半导体则更侧重于特色工艺,而非纯粹的先进制程。 特色工艺不追求晶体管的极致微缩,而是通过优化器件结构和制造工艺,提升产品性能和可靠性,广泛应用于功率半导体、微控制器、智能卡芯片等领域。 华虹半导体在40纳米特色工艺平台已开始小规模试生产,65/90纳米BCD平台业务发展顺利。 尽管如此,华虹半导体也面临着在工艺制程上不够领先的挑战,这可能影响其在对工艺精度要求日益增加的消费电子复苏中获取更多红利。
未来的变数:挑战与机遇并存
国产晶圆代工“双雄”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除了成熟制程市场的价格竞争和需求分化,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也是绕不开的话题。国际形势变化、相关政策调整,都可能对半导体产业链造成扰动,影响客户需求、采购成本和产业链格局。 同时,先进制程领域的技术封锁依然存在,获取关键设备和技术的难度依然很高。 人才短缺也是制约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然而,机遇同样存在。随着市场需求的回暖和国产替代的加速,更多晶圆代工产能正回流本土。 这将重塑全球半导体产能格局,为国产晶圆代工厂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华虹半导体正在积极扩充产能,其无锡12英寸生产线建设稳步推进,预计新产线将贡献销售收入并带来更有竞争力的产能和产品组合。 同时,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对算力芯片的需求不断攀升,这为具备一定技术实力的晶圆代工厂带来了新的业务增长点。
近期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减持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股份,在二级市场引发波动,但有分析认为,这更多是基金投资策略的调整,回收资金将反哺新的投资方向,例如光刻机、EDA工具等“卡脖子”环节,这符合国家战略。 这也侧面反映出国家对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支持重点正在向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倾斜。
保持定力,行稳致远
面对喜忧参半的局面,国产晶圆代工“双雄”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做好当下。 对于中芯国际而言,在巩固成熟制程优势的同时,持续推进先进制程的研发和产业化至关重要,这将决定其能否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对于华虹半导体,在深耕特色工艺领域的同时,积极向更先进制程延伸,抓住汽车电子化等新兴市场的机遇,是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总而言之,国产晶圆代工“双雄”的喜忧参半,是当前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阶段的真实写照。挑战与机遇并存,竞争与合作同在。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它们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优化产能布局、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才能在全球半导体浪潮中行稳致远,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