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对簿公堂:一场豪门恩怨的法律落幕
有时候,现实生活中的戏剧性,远比小说来得跌宕起伏。尤其当它发生在声名显赫的家族内部,恩怨纠葛往往牵动着无数人的目光。近期,马来西亚高庭的一项裁决,就将一出缠绵多年的父子诉讼大戏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这场围绕着前马华总秘书丹斯里甘文华及其儿子拿督斯里甘代耀的法律纠纷,不仅仅是家族内部的财产争议,更是一起因“缠讼者”行为而受到法院限制的典型案例。
冗长的诉讼之路:八年缠斗的始末
故事的主人公,是现年96岁的父亲甘文华和63岁的儿子甘代耀。他们的法律战线,自2017年拉开序幕,至今已持续了八年。是什么让这对父子反目成仇,不惜对簿公堂?据报道,家族的纷争始于2017年3月7日,当时甘文华在报纸上公开宣布断绝父子关系,并取消甘代耀的继承权。 这一举动无疑点燃了双方冲突的导火索。
甘代耀随后发起了一系列法律诉讼。 其中最核心的一起,是他声称基于2017年1月与父亲达成的股东协议,拥有劳勿采矿及发展有限公司(RMDC)的股份。 虽然上诉庭在2022年裁定此案应进入审讯阶段,但驳回了他对RMDC其他企业股东的诉求。 尽管如此,甘代耀并未停止诉讼的脚步。即使在庭审仍在进行的情况下,他于2024年2月又针对同一份所谓的协议提起了新的诉讼。 这起新案随后被高庭撤销,而甘代耀已就此提出上诉。
除了这起股权纠纷,甘代耀还提起了多项其他诉讼。据法院文件显示,他曾九次申请启动藐视法庭程序,但均以失败告终。 此外,他还曾在2021年12月试图评估其父亲的精神能力,但这项申请在2023年2月被法院驳回,理由是缺乏根据、具有压迫性且滥用法庭程序。
法院的忍耐限度:“缠讼者”的认定与法律制约
面对甘代耀反复无常、没完没了的诉讼行为,甘文华和涉案的10家公司在2024年6月向高庭提出了申请,要求宣布甘代耀为“缠讼者”(vexatious litigant)。 这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通常用于形容那些滥用司法程序,反复提起无意义或缺乏根据的诉讼,给对方和司法系统带来不必要负担的人。
高庭法官罗斯·马华·罗斯扎因在长达24页的判决书中指出,这对父子之间“旷日持久的法律纠纷”自2017年以来一直困扰着马来西亚的法院。 法官认为,甘代耀重复性的诉讼和相关的法律程序,给其父亲、涉案公司以及司法系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最终,高庭采纳了甘文华一方的申请,正式宣告甘代耀为“缠讼者”。 更为重要的是,法院发布了禁令,禁止甘代耀在未经高庭法官许可的情况下,在马来西亚对他的父亲以及那10家公司提起任何新的法律诉讼。 这项裁决已于本周二(5月7日)作出,并被指令在宪报上公布。 此外,甘代耀还被判需向他的父亲和那10家公司支付2万令吉的堂费。
法律的边界与家族的情感:难以弥合的裂痕
高庭的这项裁决,无疑为这场旷日持久的父子诉讼画上了一个阶段性的句号。它体现了法律对滥用司法资源的限制和制约,旨在维护司法系统的正常运作和效率。通过认定甘代耀为“缠讼者”并限制其未来提起诉讼的权利,法院试图阻止其无休止的法律纠缠,从而保护其父亲和涉案公司的合法权益。
然而,法律的裁决或许能平息一时的纷争,却难以弥合家族内部情感上的裂痕。从报纸上的断绝关系声明,到法庭上的激烈对抗,这对父子之间的关系显然已经跌入了冰点。金钱和财产的纠纷,往往最能考验人性的底线,也最容易撕裂最亲近的关系。
本案中的10家公司,包括劳勿采矿及发展有限公司(RMDC)、劳勿油棕厂有限公司(Raub Oil Mill Sdn Bhd),以及八家RMDC的企业股东,如成功置地有限公司(Berjaya Realty Sdn Bhd)和联合劳勿油棕有限公司(United Raub Oil Palms Sdn Bhd),也在这场家族纷争中被卷入法律漩涡。 公司的运营和发展,难免会受到这些法律纠纷的影响。
反思与警示:法律是底线,而非解决一切的万灵药
这起案件不仅是一则豪门恩怨的法律故事,更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社会现象。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家庭或商业纠纷时,法律固然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但它并非万能的。过度依赖诉讼,甚至滥用法律程序,只会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耗费巨大的时间、金钱和精力,最终可能两败俱伤。
“缠讼者”的出现,也对司法系统提出了挑战。如何在保障公民诉权的同时,有效识别和制止恶意诉讼行为,是各国司法系统都需要面对的课题。马来西亚高庭此次的裁决,为处理类似案件提供了参考,也向那些企图通过滥诉达到目的的人发出了明确的信号。
这场持续多年的父子法律战,或许将随着高庭的裁决而逐渐平息诉讼的波澜,但其背后所折射出的家族矛盾、财产纷争以及法律与情感的冲突,却值得我们长久地思考和警示。在追求自身权益的同时,如何保持理性、尊重法律、珍视亲情,或许是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学习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