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标拟强制车门事故中可开

汽车,作为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我们对便捷出行的向往。然而,在这份便捷背后,安全始终是无法回避的永恒话题。当意外发生,车辆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生死攸关的关键。工信部近期公开征集意见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恰恰就聚焦于这个看似微小,实则至关重要的环节——车门,如何在事故中确保可以开启。这不仅是一份标准草案,更是对生命的珍视,对安全的承诺。

隐藏式门把手的“面子”与“里子”

近年来,随着汽车设计的不断演进,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隐藏式门把手因其流畅的线条、低风阻系数以及所营造的科技感,受到了广泛的青睐。它们巧妙地融入车身,让整车外观更显简洁时尚。从传统的机械式把手,到半隐藏、外伸隐藏、内缩隐藏,甚至完全无把手的形式,设计可谓是百花齐放。

然而,这种追求美学和科技感的创新,也带来了一些实际使用中的困扰,甚至潜在的安全隐患。在社交媒体上,关于新能源汽车开门方式的讨论不绝于耳,甚至出现了“开门指南”,让人哭笑不得。 北方冬季的低温,也可能让隐藏式把手冻结,给车主带来不便。

更重要的是,隐藏式门把手往往高度依赖车辆的电子系统,集成的零部件也比传统机械式更为复杂。 这意味着,一旦车辆在事故中发生断电,电动式外门把手和内门把手都可能失效,从而增大救援和逃生的难度。此外,部分隐藏式把手缺乏醒目的标志,在紧急情况下增加了识别和操作的难度。

血的教训:安全不容忽视

汽车设计中的任何一个微小缺陷,在极端情况下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隐藏式门把手在事故中引发的逃生和救援风险,并非危言耸听。近年来的几起事故,更是敲响了警钟。

例如,此前发生的问界M7追尾起火事故,就再次将车门在碰撞后的开启问题推向风口浪尖。事故发生后,由于车辆前机舱及乘员舱内电源线及信号线瞬间被切断,门把手控制器无法收到弹出信号,导致施救人员只能通过破窗,拉动机械车门内把手的方式进行救援。 虽然官方说明提到了机械内把手的功能,但这依然暴露了在紧急断电情况下,电动门把手的失效可能造成的救援延迟问题。

放眼全球,隐藏式门把手引发的悲剧早有发生。2019年,美国发生的一起特斯拉Model S事故中,救援人员在试图打开车门时遇到阻碍,最终导致车内人员伤亡。这起事件也成为了全球首例因隐藏式门把手导致车内人员死亡的案例,并将特斯拉诉至法庭。

这些血淋淋的教训都在提醒我们,无论车辆的设计如何追求前沿和美观,保障乘员在事故中能够快速、有效地逃生或被救援,都应该是设计的底线和首要考量。

强制标准的意义与内容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信部拟出台《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显得尤为及时和重要。 这项标准的核心,正是为了填补现有规范对隐藏式车门内把手等安全要求的不足,聚焦解决潜在的逃生和救援风险问题。

据项目建议书显示,这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将涵盖多个关键方面,以确保车门在事故中的可靠开启和安全性:

  • 应急式车门内把手安装要求: 明确规定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安装位置和方式,确保在紧急情况下易于触及和操作。
  • 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和应急式车门内把手标志要求: 规范隐藏式门把手和应急内把手的标志,确保其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被快速识别,降低操作难度。 这意味着,那些过于隐蔽、没有明确标识的门把手设计,可能将不再符合标准要求。
  • 电动式车门外把手防夹要求与试验方法: 针对电动门把手,标准将明确其防夹功能的要求和相应的试验方法,避免在开关门过程中发生人员被夹伤的事故。
  • 车门外把手和车门内把手的强度要求与试验方法: 规定车门把手的结构强度,确保其在事故发生后不易损坏,能够正常发挥开启功能。
  • 电动式车门把手的动态试验要求与试验方法: 增加对电动门把手的动态试验,评估其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和可靠性,特别是应对断电等异常情况的能力。

这项标准的制定,将强化汽车车门系统在碰撞、起火等事故场景下的安全逻辑。 通过增加机械或断电保护等安全冗余设计,保证在断电、碰撞等事故中车门系统仍然能够开启,从而为车内人员争取宝贵的逃生和救援时间。 同时,标准也将考虑到翻滚、坠落等事故场景,防止门把手的误作用,降低乘员跌落的风险。

行业发展的指路明灯

工信部此次拟出台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无疑为汽车行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设计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追求智能化、电动化和美学设计的同时,汽车制造商必须将安全置于首位。这项标准将促使车企重新审视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在美观与安全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虽然目前国外尚无针对隐藏式车门内把手等的专门标准,但这并不能成为忽视安全隐患的理由。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有责任也有能力走在安全标准制定的前列。 这项强制性标准的实施,不仅能够提升国内汽车产品的整体安全水平,保护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也将为全球汽车安全标准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需要产业链各方的共同努力。汽车制造商需要积极响应,调整设计和生产工艺,确保产品符合新的安全要求。零部件供应商也需要加强技术研发,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车门把手系统。消费者也应提高安全意识,了解车辆的应急开门方式,并在购车时将安全性作为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安全,永无止境的追求

汽车安全是一个持续进步的领域,每一次标准的提升,都意味着对生命更深层次的保障。从最初的碰撞测试,到后来的主动安全技术,再到如今对车门把手这样细节的规范,无不体现了人类对出行安全的极致追求。

拟出台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是这一追求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它不仅关乎车门能否在事故中开启,更折射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对生命的敬畏。我们期待这项标准能够尽快落地实施,让每一位乘车人都能在突发状况面前,多一份安全保障,少一份生命危险。

汽车,让出行更美好,而安全,是这份美好的基石。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汽车不仅会更智能、更环保,更会是安全可靠的移动空间,让每一次出发都充满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