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季房产交易跌8.9% 滞销屋增至514亿

楼市寒流:交易额下滑,库存积压,春天还有多远?

春江水暖鸭先知,楼市的冷暖则藏在那些跳动的数字里。马来西亚房地产市场在2025年第一季度交出了一份略显沉重的成绩单:交易量和交易额双双下滑,与此同时,一个令人担忧的信号——“未售房屋”的数量却在悄然上升。这究竟是短暂的波动,还是市场深度调整的前兆?我们不妨一起拨开迷雾,探寻数字背后的故事。

市场冷风:交易下滑的真相

2025年第一季度,马来西亚房地产市场共记录了97,772宗交易,总价值达514.2亿令吉。 听起来似乎是个庞大的数字,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交易量下降了6.2%,交易价值更是下滑了8.9%。 这意味着市场的活跃度有所降低,买卖双方的观望情绪正在加重。

深入细分,住宅市场依然是贡献最大的板块,交易量超过59,000宗,价值超过240亿令吉。 然而,整体的下滑趋势不容忽视。其他板块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工业领域逆势微增0.3%,而农业和商业领域则分别下降了10.6%和5.4%。 这反映出不同类型房地产的需求差异,也暗示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对市场的影响。

库存阴影:未售房屋的困境

与交易下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已竣工但尚未售出的住宅数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未售房屋”(overhang),在2025年第一季度有所增加。 具体数据显示,住宅未售单位增至23,515套,总价值150亿令吉,而2024年第四季度的数据是23,149套,价值139.4亿令吉。 尽管服务式公寓的未售数量有所下降,但整体住宅市场的库存压力依然存在。

未售房屋的增加,就像是堆积在仓库里的商品,如果不能及时找到买家,不仅会占用开发商的资金,还可能对未来的市场价格产生下行压力。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供需失衡的表现。过去一段时间的过度建设,尤其是在高端物业领域,可能是导致库存积压的原因之一。

矛盾之处:建设活动为何反而增加?

令人费解的是,尽管交易放缓,未售房屋增加,但同期的建设活动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2025年第一季度,新开工的物业数量激增至28,344套,远高于去年同期的21,391套。 其中,服务式公寓的开工量更是翻了一番。 同时,新住宅的推出数量也大幅增加,超过了12,000套,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多。

这种“一边卖不动,一边拼命建”的现象,似乎有些不合常理。可能的解释是,开发商对于市场的长期前景仍然保持乐观,或者正在抓住一些政策机遇,例如森林城市特别金融区、柔佛-新加坡经济特区等倡议,这些区域的建设活动可能更为活跃,并被寄予了去化现有库存的希望。

价格坚挺:指数微涨的信号

在交易量和交易额下滑的背景下,马来西亚房屋价格指数却微幅上涨了0.9%,达到225.3点,平均房价为每单位486,070令吉。 除了沙巴、砂拉越和吉隆坡的价格略有下降外,其他州的房价都有不同程度的温和上涨。

房价指数的微涨,说明市场价格并未出现断崖式下跌,这可能得益于一些因素的支撑,例如建筑成本的上升,以及部分区域持续的需求。然而,这种价格的“坚挺”是否可持续,在库存压力和交易下滑的双重夹击下,仍是一个未知数。

市场展望:挑战与机遇并存

当前马来西亚房地产市场面临的挑战显而易见:交易放缓、未售房屋增加。这些问题需要市场参与者和政策制定者共同面对。政府此前为抑制过度投机和过度建设推出了一些措施,例如提高印花税和房地产盈利税。 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然而,机遇也伴随着挑战。随着一些区域性发展计划的推进,以及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特定区域的需求可能会得到提振。 此外,年轻人口对经济适用房的需求依然存在,这为开发商提供了新的市场方向。

未来的马来西亚房地产市场走向,将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如何在控制库存风险的同时,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如何在宏观经济波动中保持市场的韧性,这些都是需要深入思考和积极应对的问题。对于购房者而言,当前的状况或许提供了更多选择和议价空间,但同时也需要谨慎评估市场的风险。对于开发商而言,精准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创新,将是赢得未来的关键。市场的春天,也许就在不远的前方,但前提是需要穿越眼前的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