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神话破灭?独角兽停摆,硅谷明星陷造假风波

科技浪潮席卷全球,人形机器人无疑是近年来最耀眼的明星之一。它们不仅是科幻作品中的常客,更是现实世界中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 当前,人形机器人已展现出不俗的运动能力和灵活性,在感知、人机互动方面能力显著增强,并开始在多个实际场景中探索应用。 然而,近期一些头部企业的“爆雷”事件,如国内独角兽达闼科技的停摆风波,以及硅谷明星Figure AI陷入的“造假”争议,不禁让人发问:人形机器人,究竟是即将腾飞的巨鹰,还是资本催生的泡沫?

潮起潮落:热潮下的暗流涌动

近年来,人形机器人赛道异常火热,政策加持、资本涌入,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国内外众多厂商纷纷入局,试图抢占这片前景广阔的蓝海。 人形机器人集成了机械、电子、材料、计算机、传感器、控制、认知等众多学科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 随着人工智能,特别是大模型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带来了新的曙光,使其在感知能力、学习和决策方面大幅增强,理论上具备了在复杂环境中执行任务的潜力。

然而,正如硬币有两面,繁荣之下也暗藏着挑战。 人形机器人高昂的研发和制造成本一直是其商业化应用面临的巨大经济压力。 开发一款高性能人形机器人涉及复杂的硬件、传感器、软件和算法,成本居高不下,尤其是在需要高精度运动和感知能力时。 即使成功推向市场,高昂的售价也限制了其普及应用。 此外,技术成熟度与产业需求的断层,应用场景的局限性,以及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都给商业化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达闼“停摆”:独角兽的陨落警示

曾被誉为“云端机器人国家队”的独角兽企业达闼科技,近期被曝出陷入停摆危机,欠薪、裁员、多地分公司人去楼空。 这家成立于2015年,累计融资超50亿元的公司,在2019年便成为独角兽,并在医疗、教育、智慧城市等领域进行了商业化应用探索。 达闼的技术路线是“云端大脑+5G网络+终端身体”,致力于通过云端智能为机器人赋能。

然而,尽管在展会上达闼的人形机器人曾赚足眼球,例如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展示的人形双足机器人XR4等,但实际应用中,其机器人能完成的动作相对程式化,距离真正的商用服务功能还有距离。 知情人士透露,达闼的人形机器人项目负责人也已离职。 达闼的困境并非一日之寒,天眼查数据显示,该公司涉及多起司法案件,被执行总金额超3500万元。 资金链断裂、无序扩张、研发烧钱但未展现盈利能力等多种因素,可能导致了达闼的危机。

达闼的遭遇,无疑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技术和资本的热捧并不能保证商业上的成功,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清晰的应用场景,即使是独角兽也可能面临生存危机。

Figure AI的“造假”风波:光鲜背后的质疑

在大洋彼岸的硅谷,被认为是全球最高估值的人形机器人公司Figure AI,也卷入了信任危机。 Figure AI以其流畅线条、类人外观的Figure 02型号机器人备受关注,其发布的视频展示了机器人在抓取、交互等方面的能力。 特别是与宝马的合作,曾被视为行业的重要信号,表明其产品具备一定的落地能力。

然而,《财富》杂志的一篇调查文章,引用宝马公司相关负责人的话,指出Figure AI可能夸大了与宝马的合作规模和进展,这让Figure AI的产品落地能力受到质疑。 Figure AI此前曾通过大量展示研发成果和应用潜力的视频来吸引关注,创始人甚至坦言公司依靠这些视频度过了“至暗时刻”,这使得Figure AI被打上了“视频公司”的标签。 虽然Figure AI的机器人展现出令人惊艳的性能,例如与OpenAI合作后展示的机器人能流畅对话并执行任务的视频,但随后其创始人宣布终止与OpenAI的合作,也引发了业内的关注和讨论。

Figure AI的争议,暴露了在技术尚未完全成熟阶段,企业在宣传和实际落地之间可能存在的差距。 过度依赖演示视频、夸大合作成果,虽然能在短期内吸引眼球和资本,但长期来看,一旦被证实与现实不符,将严重损害公司的信誉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任重而道远

达闼的停摆和Figure AI的争议,无疑给火热的人形机器人赛道泼了一盆冷水,引发了关于人形机器人是否面临泡沫破裂的讨论。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整个行业失去了前景,而是提醒我们,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商业化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时间和技术的沉淀。

技术仍需突破: 尽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环境感知、人机交互等方面仍存在技术瓶颈。 如何实现更加自然流畅的行走、奔跑,更好地理解和回应人类的语言和情感,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能源供给问题也是一大挑战,现有电池技术难以支撑复杂动作所需的持续高功率输出。

成本居高不下: 人形机器人的制造成本仍然是普及的最大障碍之一。 核心零部件如传感器、驱动器等的成本高昂,拉高了整机价格。 降低成本、实现规模化生产是商业化的必经之路。

应用场景待明确: 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相对有限,主要集中在工业制造、应急救援等领域,在日常生活和服务领域的渗透不足。 如何找到真正具备大规模商业价值的应用场景,并根据场景需求进行定制化开发,是企业需要探索的方向。

生态系统尚未成熟: 人形机器人涉及的产业链条冗长,从研发、零部件制造、软件开发到场景应用,每个环节都需要协同发展。 构建健康的产业生态,推动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是加速商业化落地的关键。

前行的方向:穿越泡沫,走向未来

尽管面临挑战,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的前沿领域,其未来发展潜力依然巨大。 行业正在经历一个从概念验证到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时期。 此次的“泡沫”论调,或许更像是一次行业发展的阵痛,是市场在狂热追捧后回归理性的过程。

未来的方向,需要企业更加务实地推进技术研发,解决核心技术难题,降低生产成本,积极探索并验证具备实际价值的应用场景。 同时,资本市场也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人形机器人,避免盲目追逐概念,而是关注企业的技术实力和商业落地能力。 政府和科研机构的引导和支持,以及“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也将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人形机器人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大规模应用于各行各业,可能还需要漫长的时间,业内普遍预测可能需要未来10年甚至更久。 但每一次的波折,都是行业成长的催化剂。 在经历过“泡沫”的洗礼后,真正具备核心技术、清晰战略和可持续商业模式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的迷雾,迎来人形机器人真正爆发的那一天。 那时的它们,或许不再仅仅是吸睛的表演者,而是能够真正服务人类、改变世界的“具身智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