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异国他乡辛勤耕耘,只为碎银几两,肩负养家糊口的重担。当合同期满,或因其他原因需要离开时,能否顺利、有尊严地踏上归途,是每个外籍劳工最朴素的愿望。然而,现实往往比电影情节更复杂。近期,马来西亚政府出台了一项新规,让外籍劳工的“回家之路”与雇主的责任紧密相连,这不仅引发了广泛关注,更在马来西亚的劳务市场激起了层层涟漪。
告别“一走了之”:雇主的新责任
马来西亚内政部和人力资源部联合发布的新规定,明确要求雇主必须亲自护送其外籍劳工前往国际出境口岸,并办理离境手续。这项措施旨在加强对外籍劳工流动的监管,特别是针对“Check Out Memo”的管理,以确保外籍劳工的合法有序离境。
这意味着,过去那种雇主对外籍劳工离境不闻不问,甚至出现劳工逾期滞留、成为“非法劳工”的情况,将面临更严格的约束。政府希望通过压实雇主责任,从源头减少非法滞留问题,维护劳务市场的秩序。
这项新规并非突如其来,而是马来西亚政府近年来一系列加强外籍劳工管理的举措之一。此前,马来西亚曾推出“回国再校准计划”(Return Recalibration Programme),允许无合法证件的外籍劳工自愿回国,并对部分违规行为处以罚款。这项计划的目的是为非法滞留的劳工提供一个合法离境的渠道,减少他们的法律风险。
政府还在努力简化外籍劳工的招聘流程,以更系统化、更少官僚的方式进行,期望将招聘时间从29个月缩短至15个月。此外,马来西亚政府也在探索允许外籍劳工在不同行业之间转换雇主,这被认为是借鉴了国际劳工组织的良好实践。
不可承受之重?雇主的担忧
新规之下,雇主们并非都一片赞好。要求亲自护送外籍劳工出境,对一些雇主来说意味着额外的时间和成本投入。特别是对于那些拥有大量外籍劳工的企业,这项规定无疑增加了运营的复杂性。
更大的压力来自于新规配套的惩罚措施:未能遵守护送规定的雇主,未来在申请招聘配额和与移民局打交道时可能会面临限制。这对于高度依赖外籍劳工的行业,如制造业、建筑业、农业和种植业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马来西亚厂商联合会(FMM)曾对外劳雇用配额的突然调整表示担忧,认为政策的改变过于仓促,可能导致许多厂商面临人力短缺。他们指出,从工作订单批准、工人面试、护照办理到体检等一系列流程都需要时间,政府仅提前一个月通知并取消现有配额,会让企业难以按计划引进工人。这种不确定性给企业的生产计划和订单交付带来了风险。
尽管马来西亚内政部长曾表示,目前外劳人数尚未达到设定的上限,仍有数十万的招聘配额缺口,特别是在一些“3D”(肮脏、困难和危险)行业。然而,政策执行的细节和灵活性仍然是雇主们关注的焦点。
劳工权益的新保障,还是回家路上的“绊脚石”?
从外籍劳工的角度来看,新规理论上应该能更好地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雇主亲自参与离境手续,可以减少劳工在回国过程中遭遇欺诈或被剥削的风险。过去,一些不法中介可能会在劳工回国时设置障碍,甚至扣押证件,导致劳工滞留或陷入困境。现在,雇主作为责任方,有义务确保劳工安全、合法地离开马来西亚。
然而,这项规定也可能带来一些潜在的问题。例如,如果雇主不愿意承担护送责任,是否会对外籍劳工的回国造成阻碍?在实践中,如何确保所有雇主都能严格遵守规定,避免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马来西亚正在推行的外籍劳工社保覆盖范围的扩大。从2024年7月1日起,在马外籍劳工将享受社会保障组织的伤残计划福利,包括24小时保障和丧葬遣返费。这项措施虽然增加了雇主和劳工的成本,但被认为是符合国际劳工标准,并能为外籍劳工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这些政策的叠加效应,既体现了马来西亚政府加强外籍劳工管理的决心,也反映出在保障劳工权益和满足国内劳动力需求之间的权衡与挑战。
前行的方向:平衡各方利益,走向更健康的市场
马来西亚作为重要的外籍劳工输入国,其劳务政策的调整牵动着无数家庭和企业的命运。新规的出发点是好的,旨在规范市场,减少非法滞留和劳工剥削问题。然而,政策的有效落地需要细致的设计和灵活的执行。
未来,马来西亚政府需要与各方,包括雇主协会、劳工组织以及劳工输出国的使领馆进行更充分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探讨如何在新规框架下,既能实现监管目标,又不给合法经营的企业带来过重负担,更能切实保障外籍劳工的合法权益。
或许,可以考虑设立更便捷的线上服务,简化离境手续;或者为雇主提供相关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遵守新规。同时,对于那些被查出未能履行护送义务的雇主,应依法依规进行处罚,形成有效的震慑。
最终的目标,是构建一个更加透明、规范、公平的劳务市场,让每一个来到马来西亚工作的外籍劳工都能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让他们的“回家之路”不再充满未知和风险,让雇主能够依法依规地招聘和管理劳工,实现共赢。这条路,需要政府、雇主和劳工三方共同努力,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