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时代:推荐即一切

在这个被算法主宰的时代,我们的生活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推荐就是一切”这句Netflix常喊的口号,早已不再局限于娱乐平台,而是渗透到我们信息获取、消费决策乃至思维方式的方方面面。我们似乎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个性化选择,但深入其中,却不免追问:这些“选择”,究竟是赋能还是束缚?我们是技术的驾驭者,还是算法的傀儡?

算法的崛起:从效率工具到生活主宰

推荐算法的出现,最初是为了解决信息爆炸时代的难题。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内容,用户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感兴趣的信息?算法应运而生,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数据——浏览历史、停留时间、点击偏好等,描绘出个性化的用户画像,进而推送他们可能喜欢的内容。从音乐平台的“每周发现”到电商网站的“猜你喜欢”,从新闻客户端的个性化推送再到地图应用的路线建议,算法推荐无处不在,极大地提升了信息获取和服务的效率,带来了便捷的数字生活体验。正如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所言,精准的推荐对于商业发展至关重要,用户也确实渴望了解与自己相似的人喜欢什么,这为算法的智能化提供了丰富的训练数据,数据越多,推荐效果越好。

然而,当“一切皆为推荐”成为现实,算法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效率工具。它们不仅影响我们看到什么,更在悄无声息地塑造我们的认知和行为。Netflix将用户体验围绕“一切皆为推荐”重新设计,鼓励用户“刷剧”,让追剧成为新常态。这意味着,平台的目标不再仅仅是呈现内容列表,而是通过精心策划和个性化推送,引导用户持续沉浸其中,最大化用户的停留时间和平台流量。

“流量至上”的另一面:异化与风险

在平台资本和流量变现的驱动下,“流量至上”成为互联网内容产业的主导逻辑。算法作为实现流量最大化的关键技术,其优化方向也往往与用户心理和趣味紧密相连。然而,过度迎合用户偏好,可能导致用户被锁定在算法构建的“信息茧房”中。在信息茧房里,用户接收到的信息高度同质化,与自身观点相似的内容被反复加强,而不同或反对的声音则被过滤,久而久之,用户的视野变得狭窄,难以接触到多元化的信息和观点。

这种信息获取的窄化,不仅影响个体认知的全面性,也为群体极化埋下伏笔。在算法构建的“回音室”中,观点相似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相互强化既有认知,形成更趋极端的群体观点。这种现象在网络舆论场中尤为突出,可能导致不同群体之间的隔阂加剧,甚至引发不理性的网络行为和舆情反转。

更令人警惕的是,平台通过算法持续吸引用户注意力,并将其转化为购买力或生产力,这被认为加速了“受众的商品化进程”。平台打着个性化服务的旗号,却可能潜移默化地培养用户对平台的依赖,提高用户粘性,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用户流量,并将用户视为“免费劳工”。这引发了我们对算法在异化用户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刻反思。

算法的权力:隐蔽的控制与规训

胡泳教授指出,算法技术发展到更高级的阶段,可能实现对人的控制。人类发明技术的初衷是为了服务生活,但当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掌握技术和话语权的人可能产生更大的野心,技术因此异化为控制和规训人类的工具。资本和政治力量甚至可以将自身的价值观念写入算法,利用算法推送信息,隐蔽而温柔地引导用户想法和行为,实现“温水煮青蛙”式的技术规训和操控。当算法能够预测用户行为并提前告知时,人的主体性、思辨性和理性将面临巨大挑战。算法不再仅仅是一种新技术,而是演变为一种隐蔽的权力,悄无声息地渗透进用户的现实生活。

此外,过度依赖算法推荐,也可能导致用户对短平快信息的过度消费,形成对“快餐式”内容生产和消费的依赖。这种“短视频上瘾”现象,训练用户习惯于接受碎片化信息,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虽然短视频本身并非精神毒品,但如果数字经济“唯流量”的增长方式不变,即使没有短视频,人们也可能沉迷于其他娱乐方式,问题的关键在于使用者如何利用这些工具,以及我们是否能够培养丰满的精神世界来对抗这种趋势。

反思与应对:重塑人与算法的关系

面对“推荐就是一切”时代带来的挑战,我们需要深入反思并积极应对。首先,需要警惕“后真相”、“信息茧房”和娱乐化趋势对严肃意义的消解。这需要平台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不能仅仅以流量为唯一标准。其次,需要加强对算法的监管。虽然算法推荐在为用户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大数据杀熟”、诱导沉迷、滥用个人信息等。中国已经出台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旨在遏制算法不合理应用导致的问题,要求算法提供更多透明度,确保算法应用“向上向善”,禁止利用算法干预信息呈现或促成垄断和不公平竞争。这些规定要求平台满足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更好地保障未成年人、老年人、劳动者等群体的权益,消除算法歧视。这些要求对过度依赖预测消费者偏好与其商业模式挂钩的公司将产生影响。

然而,仅仅依靠监管或许不够。我们自身也需要提升媒介素养,认识到算法推荐的局限性,主动走出信息茧房,接触多元化的信息来源和观点。尽管平台应提供关闭算法推荐或选择非个性化选项的功能,但用户是否会主动选择多样化的信息流,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许多对算法的担忧,其核心在于我们是否已沦为算法指令的傀儡,而非控制者。

诚然,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关键在于如何使用。算法推荐作为一种技术,既有其便利性,也可能带来潜在的风险。在“推荐就是一切”的时代,重新审视我们与算法的关系,理解算法运行的逻辑和潜在影响,并努力重塑人与技术之间的健康互动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这不仅关乎个体的信息获取和认知方式,更关乎整个数字社会的健康发展和人类未来的选择权。我们希望算法最终能启发并赋能数十亿人,而不是决定他们的命运,将用户变成听从指令的傀儡。最终,是否接受推荐的决定权应在于我们自己,因为人类选择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认为自己到底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