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的“地下魔术”:马来西亚如何拥抱非开挖技术,告别“马路拉链”?
想象一下,城市里不再有漫天飞舞的尘土,没有围挡造成的交通堵塞,没有此起彼伏的机械轰鸣……这听起来或许有些不可思议,但在马来西亚,随着非开挖技术的广泛应用,这样的场景正逐步成为现实。这项被誉为城市建设“地下魔术”的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着马来西亚基础设施建设迈向更可持续、更高效的未来。
告别“开膛破肚”:非开挖技术的魅力所在
传统的地下管线施工,无论是新建还是维修,往往意味着对地面进行大规模的开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马路拉链”。这种方式不仅耗时、耗力、成本高昂,更对城市交通、居民生活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而“非开挖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在地表干扰极小甚至不干扰的情况下,进行地下管线的铺设、修复或更换。
副首相兼能源及水务转型部长拿督斯里法迪拉指出,马来西亚正致力于扩大非开挖技术的应用,将其作为发展可持续和低影响基础设施的关键策略。这种方法已被证明在城市地区建设地下公用设施,如排污系统、水管和电讯网络时,能实现更快、更安全的施工,尤其是在人口稠密的区域。
非开挖技术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够在地下悄无声息地完成任务。例如,顶管技术(pipe jacking)使得在城市拥堵区域铺设污水管道成为可能,且对地面的干扰极小,这对于马来西亚排污系统的扩建和现代化至关重要。 此外,水平定向钻进(HDD)和微型隧道(microtunnelling)等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光缆、水管等地下管线的安装,尤其是在需要穿越道路、河流或现有建筑物等障碍物时。
非开挖技术的推广,意味着我们正逐步告别那种为了埋设或修复管线而不得不将道路“开膛破肚”的时代。它是一种对环境更友好、对社区影响更小、且更安全高效的施工方式。
多重优势叠加:为何马来西亚“情定”非开挖?
马来西亚之所以大力推广非开挖技术,是因为其带来的多重优势与国家发展目标高度契合。
首先,显著减少地面干扰是非开挖技术最直观的优势。在交通繁忙的城市区域,大规模开挖会造成严重的交通堵塞和不便,影响居民出行和商业活动。非开挖技术将地表干扰降至最低,甚至实现“零开挖”,极大地缓解了这一问题,提升了城市运行效率。
其次,环境保护效益显著。传统的开挖方式会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增加水土流失的风险。非开挖技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自然景观,减少了对生态系统的扰动,是一种更可持续的施工方式。
再者,提升施工效率和安全性。非开挖技术通常比传统方法更快完成地下管线作业,缩短了施工周期。 同时,减少了露天开挖和重型机械的使用,降低了施工现场发生事故和人员受伤的风险,提高了安全性。
此外,非开挖技术在维护现有基础设施方面也展现出巨大潜力。例如,内衬修复技术(Cured-In-Place Pipe, CIPP)可以在不挖掘的情况下修复老化的管道,延长其使用寿命,减少了更换新管道所需的成本和麻烦。 这对于马来西亚这样一个正在积极改造其水务服务部门的国家来说尤为重要。非开挖技术与马来西亚政府的长期议程——2040年水务转型路线图(AIR 2040)完美契合,特别是在修复老化管道和整合智能水务解决方案方面。
最后,从经济角度来看,虽然非开挖技术的初期投入可能相对较高,但长期来看,由于避免了大量的路面修复和交通疏导费用,以及减少了对现有基础设施的破坏,往往能实现更高的成本效益。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机遇
尽管非开挖技术优势明显且在马来西亚的应用日益广泛,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其中之一是初期成本可能高于传统的开挖方法。 此外,材料兼容性问题以及缺乏有经验的操作人员和完善的培训体系也制约着非开挖技术的进一步推广。
然而,马来西亚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些挑战,并正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在2025年亚洲非开挖技术展等活动中,政府强调了在学术层面推广非开挖技术知识和应用的重要性,鼓励将相关技术纳入大学课程和技职培训计划,以培养掌握现代技术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毕业生。 同时,政府也欢迎国际非开挖技术协会(ISTT)与本地从业者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技术的进步和人才的培养。
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对可持续基础设施需求的增加,非开挖技术在马来西亚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它可以应用于水、气、油管线以及电缆和电信网络的建设、管理和修复等多种领域。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成本的逐步降低,非开挖技术有望在马来西亚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让城市真正告别“马路拉链”的困扰,迎来一个更智慧、更绿色、更宜居的未来。
一个更美好的城市愿景
马来西亚对非开挖技术的大力投入,不仅仅是引入一种新的施工方法,更是勾勒出一个更美好的城市愿景。这是一个出行更顺畅、环境更宜人、基础设施更可靠、居民生活更便捷的未来。非开挖技术作为实现这一愿景的关键工具,正逐步改变着马来西亚的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模式,让“告别掘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