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尊严不容挑战:总警长再次申请援引藐视法庭程序对付 Papagomo
一场法律的拉锯战正在上演,其核心关乎言论自由的界限与法庭裁决的严肃性。马来西亚总警长丹斯里拉扎鲁丁·侯赛因(Tan Sri Razarudin Husain)再次向法庭申请启动藐视法庭程序,对象是知名部落客Wan Muhammad Azri Wan Deris,即大家熟知的Papagomo。这已不是双方第一次在法庭上交锋,而这次的导火索,直指Papagomo未能遵守他先前在法庭上承诺的道歉条款。
这起事件的根源是一宗由总警长拉扎鲁丁对Papagomo提起的300万令吉诽谤诉讼,诉讼内容也牵涉到首相拿督斯里安华依布拉欣。 Papagomo此前因涉嫌违反法庭禁令,发布针对总警长的诽谤性言论而面临藐视法庭的指控。 双方在今年4月30日达成了一个看似能化解危机的方案:Papagomo在庭上宣读一份无保留的道歉声明,并承诺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发布该道歉声明至少七天,同时删除相关的诽谤性内容。
然而,总警长方面认为,Papagomo并未诚恳履行其道歉承诺,反而有进一步的挑衅行为。这便导致了本次再次申请藐视法庭程序的发生。
藐视法庭的漩涡:承诺与违背
未履行的道歉与删除义务
总警长提交的申请指出,Papagomo未能遵守今年4月30日庭令中的两个关键要求。首先,他没有删除在今年1月14日和15日发布的、与诽谤诉讼相关的视频内容。 其次,他没有按照庭令要求,在自己的YouTube、TikTok、X(前称Twitter)和Telegram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他在法庭上宣读的道歉声明。 这些平台正是先前发布诽谤性内容的渠道。
被指“不诚恳”的道歉与新的视频
更严重的是,总警长声称,Papagomo在5月1日晚上8点30分左右,通过其TikTok(Papa Azri)和YouTube(Sir Azri)账号发布了新的视频,而这些视频中的言论与他4月30日在庭上同意并宣读的书面道歉内容是矛盾的。 总警长认为,Papagomo的道歉行为“不诚恳,没有悔意”,尽管他声称是“无条件的”道歉。
第二次藐视法庭的行为
总警长在申请中明确指出,Papagomo未能删除1月14日和15日的视频以及未能发布道歉声明的行为,已经构成了对4月30日庭令的违反,这是对高等法庭的“第二次藐视行为”。 此前的2月10日,法庭曾批准总警长启动第一次藐视法庭程序,原因是他涉嫌未能遵守1月10日发布的禁令。
法律程序:逮捕与监禁的可能
总警长在5月5日向高等法庭提交的这项单方面申请(ex-parte application)中,请求法庭发出拘押令(committal order),以逮捕Papagomo并将其带上法庭,并因藐视法庭罪而判处监禁。 这意味着如果法庭批准申请并最终认定Papagomo藐视法庭,他将面临牢狱之灾。藐视法庭是一种严重的法律后果,旨在维护司法程序的权威性和法庭裁决的有效性。
接下来的步骤:法庭听证会
高等法庭已定于本周五(5月9日)由司法专员Gan Techiong审理此案。 这场听证会将决定是否批准总警长的申请,并进一步推进藐视法庭的法律程序。Papagomo的法律代表将有机会在庭上对此作出回应。
事件背景:诽谤诉讼与禁令
本次藐视法庭程序的发生,是在总警长拉扎鲁丁对Papagomo提起的300万令吉诽谤诉讼的框架下进行的。 去年12月31日,法庭曾发出禁令,禁止Papagomo发表诽谤总警长的言论。 然而,Papagomo随后在今年1月发布了相关的视频和图片,导致了总警长第一次申请藐视法庭的行动。 尽管在4月30日庭上双方似乎达成了和解,Papagomo也宣读了道歉声明,但后续的行为再次将他推向了藐视法庭的边缘。
深远影响:言论自由与法律界限
这起案件再次凸显了言论自由的界限以及在网络时代处理诽谤和虚假信息的复杂性。虽然言论自由受到保障,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肆意发表诽谤或侮辱他人的言论,尤其是在涉及到公共人物时。法庭的裁决和禁令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的重要工具,任何无视或违反法庭命令的行为都可能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
Papagomo的案件也提醒着所有人,网络并非法外之地,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言论需要谨慎,并对自己的言论负责。法庭的尊严不容挑战,一旦做出裁决或发出禁令,相关方有义务严格遵守。本次总警长再次申请藐视法庭程序,正是为了捍卫法律的权威,并追究不遵守法庭命令的行为。
结语:等待法律的审判
目前,所有目光都聚焦在本周五的法庭听证会。法庭将如何看待Papagomo的行为,是否会批准总警长的申请并启动第二次藐视法庭程序,这些都将对案件的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不仅仅是总警长与Papagomo之间的个人诉讼,更是一个关于法律尊严、言论责任以及藐视法庭严重性的公共议题。我们拭目以待,看法律将如何在这场承诺与违背的较量中给出最终的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