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流涌动:反贪会在林惠俐调查案中的法理与“压力”迷思
序言:迷雾中的调查
近期,马来西亚反贪污委员会(反贪会)针对拿汀斯里林惠俐(Datin Seri Pamela Ling Yueh)的调查引发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林惠俐神秘失踪后,围绕反贪会调查过程中是否存在“持续施压”的指控更是甚嚣尘上。面对这些质疑,反贪会坚称其行动完全符合法律程序,并遵循了应有的正当程序。这起事件不仅是一宗普通的调查案件,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公众对于执法机构权力边界、调查透明度以及个人权利保障的关切。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反贪会在此案中所声称的法理依据,并探讨“持续施压”指控背后的复杂性,试图拨开迷雾,还原事实的可能面貌。
调查的起点与法理基础
反贪会对此案的调查,根据其声明,始于2024年5月,针对林惠俐及其配偶拿督斯里哈廷秀(Datuk Seri Hah Tiing Siu)涉嫌贪污和洗钱的罪行展开。反贪会强调,其所有行动均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包括获取必要的法庭指令和遵守既定程序。
调查过程中,反贪会曾传召林惠俐前往布城总部协助调查并录取口供,但林惠俐拒绝合作。 基于此,反贪会于2024年12月2日获得了布城推事庭发出的逮捕令,理由是其未能遵守出庭录取口供的指令。 随后,在2025年1月8日,反贪会与新加坡贪污调查局(CPIB)展开联合行动,将林惠俐逮捕并带回马来西亚。 反贪会表示,林惠俐被捕后,依法接受了法庭批准的三天延扣,随后获准保释。
反贪会强调,在4月(即林惠俐失踪当月),由于获得了新的调查线索,再次要求林惠俐前往总部继续录取口供。 同时,反贪会也获得并向检控官申请并获得批准扣押了林惠俐的旅行证件。 反贪会认为,其在整个调查过程中严格遵守了法律程序,包括逮捕、延扣以及获取必要法庭指令。
“持续施压”的指控与质疑
然而,林惠俐的律师对反贪会的调查方式提出了异议,声称林惠俐在失踪前遭受了反贪会“持续和系统的压力”。 律师指出,林惠俐曾多次前往反贪会协助调查,次数多达九次,并且声称全程给予了充分配合,但从未被控任何罪名。 尽管如此,自2024年10月起,林惠俐便被施加了旅行禁令,且需要每月向反贪会报到,律师认为这种处理方式“远非寻常”,且与协助调查的证人应有的待遇不符。
林惠俐在失踪前两天,针对反贪会的行动向高等法院提出了司法审查申请,质疑反贪会逮捕和延扣她的法律基础,以及是否存在滥用职权的情况。 申请书中声称,反贪会可能利用其在《反贪会法令》和《反洗钱、反恐怖主义融资及非法活动收益法令》下的权力,对林惠俐施压,以解决她与分居丈夫之间的私人纠纷,而非出于合法的调查目的。 此外,申请也质疑了在林惠俐充分配合的情况下,为何没有给出明确解释便对其施加旅行禁令。
前反贪会首席专员丹斯里祖基菲里·艾哈迈德(Tan Sri Dzulkifli Ahmad)也对反贪会的调查程序提出质疑。 他认为,根据《反贪会法令》和既定的法律程序,一旦嫌疑人被逮捕、延扣并录取口供后,除非该人被重新归类为证人且获得副检察司的明确同意和批准,否则法律不允许以同一身份再次录取口供。 祖基菲里指出,林惠俐的法律身份在被反贪会逮捕和延扣后已经被确认为调查中的嫌疑人。 然而,令人深感担忧的是,她在获释后竟然被传召并录取口供多达九次。 他强调,根据正当程序的根本原则,逮捕权力应仅在已收集到足以支持正式指控的足够证据时才行使。 在调查仍在进行中的阶段过早逮捕,不仅可能不合理,还可能违反法治和司法核心原则。 他以其他案件为例,如涉及前首相拿督斯里依斯迈沙比里和拿汀维维尤索夫的调查,尽管他们被视为嫌疑人,但并未被逮捕,而是通过录取口供的方式推进调查。 祖基菲里认为,这些案例反映了一种更为合法和相称的处理方式,应一致 적용。
反贪会的回应与解释
针对这些指控和质疑,反贪会坚称其在林惠俐案件中的调查行动符合法律和正当程序。 反贪会否认了骚扰或不当行为的指控,并认为这些指控是毫无根据的。 反贪会首席专员丹斯里阿占巴基(Tan Sri Azam Baki)曾表示,将林惠俐的失踪归咎于反贪会是不公平的。 他指出,无法预测她可能面临的威胁,而且她此前已多次前往反贪会总部协助调查洗钱案,这些过程均未发生任何意外,也未出现任何显示她受到威胁的迹象。
反贪会进一步阐述了调查的时间线,表明调查始于2024年5月,针对贪污和洗钱罪行。 林惠俐因拒绝合作而被依法获取逮捕令,并随后在新加坡被捕。 获释后,反贪会因新线索需要再次录取口供。 反贪会强调,其行动始终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并获得了所有必要的法庭命令。
迷思与反思:程序正义的重要性
这起事件引发了公众对执法机构在调查过程中的程序正义的广泛讨论。 虽然反贪会坚称其行动合法合规,但林惠俐律师和前反贪会首席专员提出的质疑,特别是在已经延扣并录取口供后多次传召嫌疑人录口供的做法,确实值得深思。 在法律程序中,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同样重要。 即使调查是基于合法的罪行指控,调查过程本身也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保障被调查者的权利。
“持续施压”的指控,即使反贪会予以否认,也提醒我们关注调查过程对个人可能造成的影响。 尤其是在高压的调查环境下,如何平衡调查的有效性与对个人权利的保障,是一个需要持续探讨的课题。 律师提出的司法审查申请,正是试图通过法律途径来厘清反贪会行为的合法性边界。
此外,林惠俐的失踪为整个事件蒙上了一层阴影。 尽管反贪会表示正全力配合警方调查其失踪案,并呼吁各方避免猜测,以免妨碍调查或造成公众混乱, 但失踪本身无疑加剧了公众的担忧,并可能被与之前的“持续施压”指控联系起来。
结论:在透明与责任中前行
林惠俐案件仍在发展中,真相尚未完全浮现。 反贪会坚守法律程序的主张,与律师提出的“持续施压”指控形成了鲜明对比。 前反贪会首席专员的评论则从法律专业角度对调查程序提出了质疑。 这起事件凸显了在反贪调查中,确保程序正义和提高透明度的重要性。 执法机构在履行职责时,不仅要合法行事,更要让公众感受到其行为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只有在公开、透明和严格遵守法律程序的基础上进行调查,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维护法律的尊严。 未来的发展将取决于警方的失踪调查结果以及林惠俐提出的司法审查的进展,希望这些进展能够最终揭示真相,并为今后的反贪调查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