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重量:再论一纸道歉书引起的风波
言语如风,无形却有力,尤其在当今这个社交媒体时代,一字一句都可能掀起轩然大波。当言语牵涉到公众人物,甚至挑战法律的尊严时,其产生的涟漪更是层层叠叠,难以平息。最近,知名博主Papagomo(本名Wan Muhammad Azri Wan Deris)与全国总警长丹斯里拉扎鲁丁·侯赛因之间的纠葛,再次印证了文字的分量以及“道歉”背后蕴含的复杂性。 全国总警长已再次向高庭申请启动对Papagomo的藐视法庭程序,理由是Papagomo未能遵守先前庭令中所列明的道歉条款。 这并非两人之间的首次交锋,但此次事件的核心在于,一个本应化解危机的道歉,为何反而成为了新的争议焦点?
道歉的重量与法庭的尊严
让我们回顾一下事件的来龙去脉。 今年早些时候,Papagomo因发表被指控诽谤和贬低全国总警长的言论而面临法律诉讼。 这些言论主要涉及今年一月发布的两个社交媒体帖子,尽管早前法庭已在去年12月31日发出庭令,禁止他发表此类言论。 全国总警长Razarudin Husain随后对Papagomo提起了索赔300万令吉的诽谤诉讼。
在4月30日的庭审中,原定要审理Razarudin针对Papagomo启动的藐视法庭程序。 然而,双方在法庭的建议下寻求了解决方案,最终以Papagomo发表一份无保留的道歉声明而告一段落,以此“洗脱”其藐视法庭的行为。 根据法庭的决定,这份道歉声明不仅要在法庭上宣读,还必须在Papagomo的YouTube、TikTok、X(原Twitter)和Telegram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至少七天。 此外,Papagomo还被判处支付5000令吉的堂费。
当时,这一道歉被视为事件的转折点,似乎意味着双方纷争的平息。 Papagomo在法庭上宣读了准备好的声明,表达了对其行为的遗憾,并承认1月14日的言论对Razarudin具有贬低性。 他也为第二天发布的经过篡改的全国总警长照片道歉,并承诺不再使用贬低性的言辞针对原告。
然而,仅仅几天后,事情再次出现了新的波澜。
无法承受之轻:道歉背后的“不真诚”
全国总警长Razarudin Husain于5月5日再次向吉隆坡高庭提交单方面申请通知,寻求对Wan Muhammad Azri进行藐视法庭的逮捕和监禁令。 Razarudin在申请中声称,Wan Muhammad Azri未能遵守4月30日庭令中的两项要求。
这次申请的理由是,Papagomo在5月1日晚8点30分左右,通过其TikTok(Papa Azri)和YouTube(Sir Azri)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了一段在线视频。 Razarudin指出,这段视频中的言论与他在4月30日在法庭上同意并宣读的书面道歉声明内容相悖。 Razarudin在申请中表示,Papagomo在4月30日做出的道歉是“不真诚且毫无悔意”,尽管这份道歉是无条件的。
Razarudin的律师进一步解释说,Papagomo不仅未能删除1月14日和15日发布的与诽谤诉讼相关的视频,还未能在其社交媒体平台(YouTube, TikTok, X, Telegram)上发布4月30日在法庭上宣读的道歉声明。 这种行为被Razarudin视为对4月30日庭令的“第二次藐视行为”,足以使其面临藐视法庭的法律程序。
藐视法庭:法律的界限与言论的自由
藐视法庭是马来西亚法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通常指不遵守法庭命令或对法庭表现出不尊重的行为。 藐视法庭可以分为民事藐视和刑事藐视。 民事藐视通常发生在一 L不遵守法庭命令或判决的条款时;刑事藐视则更为严重,通常涉及干扰或破坏司法程序的行为。 在马来西亚,高等法院有权根据《1964年法院法》和《1948年下级法院法》惩处藐视法庭的行为。
此案中,Papagomo的行为被指控构成民事藐视,因为他未能完全遵守法庭命令中关于道歉和内容删除的要求。 法律对藐视法庭的规定旨在维护司法的正确和适当执行,确保法庭的权威不被损害。 然而,这也不意味着对言论自由的绝对限制,法院在衡量时需要平衡公共利益与言论自由。
此案再次将言论自由的界限、社交媒体的影响力以及法律的尊严等问题摆在了公众面前。 Papagomo作为一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博主,其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论往往能引发广泛关注。 此次事件也凸显了在处理涉及公共人物和诽谤的案件时,道歉协议的执行和后续行为的约束力至关重要。
前路几何:等待法庭的判决
目前,全国总警长Razarudin的第二次藐视法庭申请定于5月9日在司法专员颜德昌面前进行聆讯。 法庭将在此次聆讯中决定是否批准Razarudin的申请,从而启动对Papagomo的藐视法庭程序。
此次事件的结果将对马来西亚的法律实践和社交媒体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它将进一步明确在诽谤案件中,庭外和解和道歉协议的法律效力以及违反条款可能带来的后果。 同时,它也再次提醒所有使用社交媒体的人,言论自由并非没有边界,尤其当言论可能损害他人声誉或挑战法律权威时,更需审慎。
等待法庭的最终判决,我们也将继续关注这场由一纸道歉书引发的法律风波,以及它将如何书写马来西亚言论与法律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