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风启航:马来西亚剑指2030病毒学高地与全球生物技术枢纽
当新冠疫情的阴霾逐渐散去,全球的目光更加聚焦于病毒学研究与生物技术的未来。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东南亚的“活力之虎”马来西亚正雄心勃勃地描绘着一幅宏伟蓝图:在2030年成为病毒学领域的领跑者,并晋升为全球生物技术的重要枢纽。这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愿景,更是对未来公共卫生安全、粮食保障乃至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深远布局。
马来西亚为何要将目光投向病毒学和生物技术?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动因。新冠疫情的冲击让各国深刻认识到病毒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增强应对流行病的能力成为当务之急。同时,生物技术作为新兴产业,在解决粮食安全、环境问题和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马来西亚希望通过聚焦这些关键领域,不仅提升自身的科技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更能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宏大愿景的基石:国家政策与战略布局
马来西亚的这一宏伟目标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坚实的政策基础和战略规划支撑。 早在2005年,马来西亚政府就认识到生物技术作为推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战略驱动力,并推出了《国家生物技术政策》(NBP)。 该政策旨在推动农业、医疗保健和工业制造三大经济领域的发展,并支持构建涵盖科学、学术和商业界的生态系统。 NBP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能力建设(2005-2010)、科学商业化(2011-2015)和发展全球业务(2016-2020)。
在此基础上,马来西亚于2022年9月进一步发布了《国家生物技术政策2.0》(DBN 2.0),将发展目标锁定在2030年,以期将马来西亚建设成为高科技国家。 DBN 2.0聚焦三大核心支柱:农业生物技术与粮食安全、医疗保健与福祉、以及工业生物技术与循环经济。 政策旨在通过本土生物技术方案,强化现有生物技术生态系统,并催化解决国家在粮食安全、大流行病管理和气候变化危机方面的挑战。 DBN 2.0的实施将持续到2030年,目标之一是培育三家具有“独角兽”地位的生物创新公司。
这些政策和战略的制定,体现了马来西亚政府将生物技术提升为国家发展重要引擎的决心,为实现病毒学领导地位和全球生物技术枢纽的愿景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往病毒学高地:研究投入与人才培养
要成为病毒学领域的领导者,强大的研究实力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关键。马来西亚已经开始积极布局,通过增加科研投入、建设研究机构和培养专业人才来增强病毒学研究能力。
马来西亚科技创新部长张庆信表示,马来西亚正努力成为病毒学研究和创新的全球参与者,这是其到2030年成为高科技、自给自足国家宏大目标的一部分。 马来西亚致力于建设由科学驱动的韧性和公共卫生安全。 他们的目标是到2030年成为技术的创造者和创新者,而不仅仅是技术的使用者,这其中就包括生物技术领域。
马来西亚国立生物技术研究院(NIBM)下属的马来西亚基因组与疫苗研究院(MGVI)在清真认证疫苗开发、信使核糖核酸(mRNA)研究、抗病毒创新和全球科学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马来西亚的医学病毒学研究始于1953年成立的医学研究所(IMR)的医学动物学和病毒研究部门。 随后,马来亚大学医学系医学微生物学系、马来西亚国立大学、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和马来西亚砂拉越大学等机构也相继开展了医学病毒学诊断和研究工作。 国家公共卫生实验室(NPHL)也于2003年建立了病毒分离实验室,为国家的病毒性传染病监测和疫情调查提供支持。
这些机构的存在和发展,为马来西亚在病毒学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 通过举办国际会议,例如近期在马来西亚举行的第三届世界病毒学会国际会议(WSV2025),汇聚了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专家,这不仅展示了马来西亚日益增强的科学能力,也突显了其成为区域生物技术中心的决心。
成为全球生物技术枢纽:产业发展与国际合作
除了在病毒学研究方面发力,马来西亚也积极推动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并寻求国际合作,以期成为全球生物技术枢纽。
DBN 2.0不仅关注研发,更强调产业化和商业化。 政策目标包括到2030年,30%的BioNexus公司进入全球市场,70%在国内市场发展; 支持具有潜力成为独角兽的BioNexus公司,目标是三家公司达到该地位; 赋能本土机构和研究人员达到世界级水平; 生物技术公司对国家国内生产总值贡献达到5%; 以及80%的生物技术毕业生通过微认证项目获得认可,20%参与研究生项目。
马来西亚生物经济公司(Bioeconomy Corporation),前身为马来西亚生物技术公司,作为牵头机构负责协调实施国家生物技术政策。 该机构与BioNexus Status公司合作,推动企业发展。
尽管马来西亚在生物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包括监管障碍、资金缺口、人才获取以及必要基础设施和资源的发展不足等问题。 监管要求的日益复杂、跨部门以及区域和国际监管合规性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进展。 对于初创企业和小型企业而言,获得足够的研发和商业化资金仍然困难,尽管政府提供了各种资助机制,如赠款、风险投资和公私合作。
然而,马来西亚政府正积极应对这些挑战。 例如,在农业生物技术方面,政府正在加强可持续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用于农业投入、畜牧业和海洋产品,以及高价值水产养殖。 同时,利用最新技术发展未来的食品生态系统和高价值产品,包括超级食品和可持续食品。 在医疗保健安全方面,生物技术在管理传染病和非传染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马来西亚也积极参与区域和国际合作。 作为东盟地区新兴传染病的热点地区,加强病毒学研究能力对于支持该地区的公共卫生准备至关重要。 东盟各国政府已经建立了一些病毒学研究倡议,但需要加强区域合作和研究工作的集中化,增加研究投资,建立公平和安全的研究框架,并提高公众对这些倡议重要性的认识。 马来西亚作为东盟加三(中国、日本、韩国)新兴传染病项目的实验室协调方,为加强区域实验室能力、能力建设、实验室监测和网络建设做出了贡献。
未来的展望:挑战与机遇并存
马来西亚剑指2030病毒学高地和全球生物技术枢纽的愿景令人振奋。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研究机构、产业界和国际社会共同努力。
马来西亚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这为生物技术研发提供了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天然产物和生物仿制药领域。 同时,马来西亚在棕榈油和橡胶等传统产业方面拥有成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可以将生物技术应用于这些领域,提升价值链。
然而,要将宏大的政策愿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还需要克服诸多挑战。 除了前面提到的监管、资金和人才问题,还需要加强公共和私营部门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弥合知识创造和传播方面的差距。 此外,提升政府官员和决策者对生物技术的理解,对于构建有效的监管体系至关重要。 对于本土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还需要解决生物制造的技术能力不足、对监管要求的理解不深、面临原研生物制品制造商的诉讼风险以及本土生物产品商业可行性有限等问题。
尽管挑战重重,马来西亚依然充满信心。 随着DBN 2.0的深入实施,以及政府对生物技术领域的持续投入和支持,马来西亚有望在2030年实现在病毒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飞跃,不仅为本国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也将为全球的公共卫生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这段追逐梦想的旅程或许充满坎坷,但沿途的风景和最终的成就,都将是对马来西亚勇气和智慧的最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