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这个数字经济时代跳动的新“引擎”,一度因其需求的爆发式增长而引发市场的广泛关注,甚至出现“算力荒”的担忧。然而,近期海外头部云厂商的财报数据,犹如一剂强心剂,似乎正在驱散笼罩在算力需求之上的疑云,给市场带来了新的“定心丸”。
资本开支狂飙,巨头们的坚定信号
亚马逊、谷歌、微软、Meta等科技巨头近期发布的财报,无一例外地显示出其资本开支的显著增长,而这些巨额投入的“大头”,正瞄准人工智能和云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 亚马逊一季度现金资本支出高达243亿美元,同比激增74%,并透露2025年资本支出可能达到1000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将用于AI和云服务AWS。 谷歌一季度资本开支也高达172亿美元,同比增长43%,同样主要用于服务器、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并维持了2025年750亿美元的资本开支指引。 微软2025财年第三季度(截至2025年3月31日)资本支出达167.5亿美元,同比增长53%,主要用于扩建数据中心和采购AI芯片,并计划在2025年全年投入800亿美元,力争在2026年前将AI训练算力提升五倍。 Meta一季度的资本支出更是同比增长103.7%,并将全年资本支出范围上调至640亿美元至720亿美元之间,主要投向生成式AI和核心业务。 这些动辄百亿甚至千亿美元的资本开支计划,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海外科技巨头们对AI和云计算的未来充满信心,并愿意为此投入巨资构建坚实的基础设施。
AI的强劲驱动:算力需求的“永动机”
算力需求的爆发,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人工智能特别是生成式AI的强劲驱动。从模型训练到应用推理,AI的每一次跃进都离不开海量算力的支撑。 过去,AI算力的主要需求集中在模型训练上,耗费巨大的计算资源。而现在,随着AI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场景的拓展,推理算力的需求正逐渐超过训练算力,成为新的增长点。 英伟达CEO黄仁勋曾表示,推理所需的算力需求规模增长能“轻松超过去年估计的100倍”,未来行业需要更多、性能更强的AI芯片。
海外云厂商在财报中也多次强调AI对业绩增长的重要作用。微软的智能云业务收入中,有16个百分点由AI服务贡献。 亚马逊AWS的AI业务年收入运行率已达数十亿美元,并以三位数的百分比增长。 Meta更是将AI视为公司“最重要主题”,认为业绩增长很大程度取决于在AI领域的持续投资。
这些事实都印证了AI对算力需求的持续拉动作用。尽管市场对算力建设的节奏和效率存在讨论,甚至有过算力供给与应用不匹配、通用算力利用率低的声音,但从巨头们的投资决策来看,他们普遍认为AI发展的宏大叙事并未改变,其投资的持续性和确定性在财报中得到了进一步印证。
产业链景气度高企:上下游的“暖春”
海外云厂商的巨额资本开支,如同涓涓细流汇入大海,正在激发起整个算力产业链的活力。从上游的芯片制造商到中游的数据中心建设者,再到下游的应用开发者,无不感受到这股暖流。
AI服务器作为算力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其需求保持高增长态势。据预测,2025年全球AI服务器出货量将继续增长。 服务器供应商也表示在手订单充足,并未因宏观因素而放缓。
此外,随着数据中心建设的加速,对配套基础设施的需求也水涨船高。例如,AI服务器电源架构、电池备份单元、母线排以及液冷相关的泵、传感器、精密阀门等设备的需求都将大幅提升。 这些都为相关产业链上的企业带来了新的增长机遇。
国内市场的潜力:迎头赶上的“加速度”
在全球算力浪潮的推动下,中国市场也在迎头赶上。虽然与海外相比,国内云计算市场处于追赶阶段,但国家“东数西算”战略的实施以及人工智能场景驱动下的智能算力需求高涨,为国内云计算市场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
国内头部科技厂商如腾讯、阿里巴巴等也纷纷加大在AI和云计算领域的投入。腾讯计划在2025年进一步增加资本支出,可能达到千亿元级别。 阿里巴巴则表示未来3年将投入超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 这些投入无疑将加速国内算力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
同时,国内云计算厂商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模式,例如接入开源大模型,提供MaaS(模型即服务)能力,以满足下游客户日益增长的云服务需求。 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云厂商的收入,也可能带来国内云计算市场格局的演进和国产智算资源利用率的提升。
未来的展望:持续增长的“引擎”
海外云厂商的财报数据,无疑给算力需求投下了“定心丸”。资本开支的持续增长、AI应用的深入拓展以及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共同构筑了算力市场长期向好的基础。
虽然在特定时期和特定领域可能出现算力利用率低的情况,但在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算力需求持续增长是毋庸置疑的趋势。 未来,随着技术的迭代和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算力将如同电力一样,成为无处不在的关键基础设施,持续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海外云厂商的“定心丸”,不仅是信心的传递,更是未来算力市场持续繁荣的有力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