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严打年底突击花钱 维护廉洁形象

市民的期待与年终的钟声

每到岁末,城市的脉搏似乎都在加快,不仅是迎接新年的喜悦,对于公共部门而言,常常伴随着一种独特的“冲刺”氛围。这冲刺并非总是源于紧迫的工作任务,有时,它与一堆尚未用尽的预算紧密相连。当公众期待政府部门精打细算、勤俭节约地使用每一分税款时,那种在财政年度结束前突击花钱的现象,无异于在透明的玻璃上蒙上一层尘埃,模糊了政府勤政为民的形象。正如首席秘书最近的严厉提醒,警惕并制止年底突击花钱的“圣诞购物”文化,这不仅仅是节约开支的问题,更是事关政府公信力的严肃课题。

何谓“圣诞购物”文化?

“圣诞购物”这个形象的比喻,并非指真的去购买节日礼品,而是用来讽刺一些政府部门在临近年底时,为了不让预算结余,匆忙、非理性地采购并非真正急需的物品或服务。这种行为的根源,往往在于现行的预算管理制度。许多部门担心如果年度预算未能用完,下一年的预算额度可能会被削减,从而影响未来的工作开展。于是,“用掉它,否则就失去它”的思维模式作祟,导致了这种不健康的支出冲动。采购可能涉及大量设备、软件、培训,甚至是各种看起来“高大上”但不一定符合实际需求的短期项目。这种突击花钱,很多时候缺乏充分的论证和长远规划,效率低下,甚至可能滋生腐败的温床。它扭曲了预算的本质——预算应是支持高效工作的工具,而不是必须花光的额度。

首席秘书的忧虑:腐蚀形象的警告

首席秘书的此次发声,无疑是直指痛点。他的忧虑核心在于,这种看似是内部预算操作的行为,其负面影响远不止于浪费公帑。更深远的危害在于,它会严重“腐蚀”公务员队伍乃至整个政府的公共形象。在信息高度透明的时代,哪怕是微小的浪费行为,一旦被公众知晓,都可能被放大,引发质疑和不满。公众会问:为什么不能提前规划?为什么非要到最后一刻才花钱?这些钱花得值不值?当这些疑问堆积起来,政府的勤勉、高效、负责任的形象就会受到损害。公信力的建立需要 오랜 시간이 걸립니다,而摧毁它,有时只需要少数不负责任的行为。首席秘书的警告,正是看到了这种“软腐败”对政府与民众之间信任关系的潜在威胁,是维护政府清廉高效形象的必要举措。

浪费行为的冰山一角与深层机制

年底突击花钱只是冰山一角,它折射出的是一些更深层次的机制问题。首先是预算编制与执行的脱节。如果预算编制过于僵化,未能充分考虑到实际需求的变化,就容易出现预算与实际工作不匹配的情况。其次是缺乏有效的预算执行监管和绩效评估机制。如果对预算的使用过程和最终效果缺乏严格的审查和评估,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去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此外,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一些部门和个人的本位主义思想,将预算视为部门的“私有财产”,而非用于服务公众的公共资源。这种机制性的问题,使得“圣诞购物”文化难以根绝,成为年复一年出现的顽疾。解决之道,不能仅仅依靠年底的临时检查和警告,更需要从预算管理的全流程进行改革和优化。

公帑的价值与公众的信任

公共财政的每一分钱,都凝聚着纳税人的辛勤劳动和对政府的信任。如何使用好这些钱,是衡量一个政府执政水平和责任意识的重要标准。高效、透明、负责任地管理公共资金,不仅能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更是赢得公众信任的关键。当公务员被视为公共资金的“守门人”而非“消费者”时,他们的行为准则就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他们会更加审慎地进行每一项支出决策,追求资金使用的最大效益,而不是仅仅为了花光预算而花钱。首席秘书的呼吁,正是希望唤醒公务员队伍对公帑价值的深刻认识,将公众的信任视为最宝贵的资产,时刻警惕任何可能损害这种信任的行为。

重塑文化:从机制到人心

要彻底根除“圣诞购物”文化,需要一场从机制到人心的深刻变革。在机制层面,可以探索更灵活、更科学的预算管理方式,例如跨年度预算管理、绩效预算等,让预算更好地服务于工作目标,而不是成为支出的“硬指标”。加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审计和监督,提高透明度,让公众能够了解资金的使用情况。在文化层面,需要持续加强对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观教育,树立以民为本、勤俭节约的理念。将资金使用效率和节约程度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形成正向激励和约束机制。只有当“花好每一分钱”成为公务员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而不是被动的规定要求时,这种不健康的文化才能真正被摒弃。这需要政府高层的坚定决心,也需要全体公务员的共同努力。

通往信任的道路

首席秘书对年底突击花钱行为的严厉警告,是一记清醒的钟声。它提醒我们,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并非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建立在每一个具体的行为之上,建立在对每一分公帑的负责任使用之上。根除“圣诞购物”文化,不仅是简单的财务管理问题,更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赢得公众信任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充满挑战,需要持续的改革和不懈的努力。但只要我们正视问题,从机制入手,从文化着力,让勤俭节约、高效务实成为公务员队伍的新常态,就能不断巩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基石,共同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