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为何需要《城市更新法》?阻力何在?

城市,如同拥有生命的机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面临老化、衰退甚至病痛的挑战。马来西亚的城市虽然相对年轻,但缺乏对建筑和基础设施的持续维护与升级,导致其衰老迹象显现得异常迅速。许多建筑和公共设施尚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便已问题频出,这正是马来西亚急需城市更新的根本原因之一。

为何更新迫在眉睫?

马来西亚拟议中的《城市更新法案》正是为了应对这一迫切需求而生。这项新法案旨在打破现有相关法令的束缚,鼓励对国内老旧城区进行复兴,并加速陈旧建筑的翻新。城市更新不仅仅是简单的拆除重建,它包含城市重建、城市更新、城市振兴和城市保护等多个层面,目标是让城市恢复健康活力,甚至实现再生和复兴。

在《2040年吉隆坡结构蓝图》中,吉隆坡市政局已经确定了139个“潜在更新地段”,总开发价值预计高达3225亿令吉。这些数字背后,反映的是巨大的城市发展潜力和改善民生环境的迫切性。缺乏有效的城市更新机制,不仅会影响城市的美观和功能,更会带来安全隐患。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长倪可敏指出,推出城市翻新法案的时机恰到好处,有助于确保老旧住宅楼的安全性,避免潜在危险的发生。

更新之路的阻碍:争议与担忧

然而,尽管城市更新的必要性显而易见,这项法案在马来西亚却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与反对声音。团结政府提出的《都市更新法案》在国会下议院遭遇强烈辩论,一些人认为这部法案可能导致某些群体被边缘化,特别是低收入群体。

反对声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土地征收与业主权益: 有人担心法案可能降低土地收购所需的业主同意门槛,从而损害少数业主的权益。麻坡国会议员赛沙迪就曾将《城市翻新法案》形容为“抢夺房屋法”,认为降低同意门槛可能牺牲低收入群体的权益,尤其是居住在人民组屋的B40和M40群体。民政党主席刘华才也认为,法案必须清楚列明保障业主不受欺压和不公平对待的条款,确保受影响的业主和社区能够紧密参与,避免纠纷。居民对习惯的环境产生抗拒搬迁的情绪,即使居住条件恶劣,也可能不愿支持翻新,这都需要政府透明化整个过程,让居民参与,听取意见并满足合理要求。
  • 种族与文化遗产担忧: 一些反对者试图将城市翻新法案与种族议题挂钩,声称这是针对特定族群的“阴谋”,企图消除城市中的某种文化遗产或驱逐特定族群。尽管政府一再强调城市翻新是为了提升人民生活素质,与种族无关,并且成功推行的城市重建项目,如拉萨敏申组屋重建计划,证明了项目可以惠及原居民,但这种基于种族视角的解读仍然存在,并被用于政治炒作。社青团就曾批评某些政党在外散播恶意谣言,试图挑起种族情绪,而回避在国会进行理性辩论。
  • 基础设施与人口密度: 城市更新通常伴随着原有区域单位数量的大幅增加,这引发了对现有基础设施能否应对人口激增的担忧,例如交通拥堵、学校承载能力、医疗资源等。以旧古仔一带为例,当地的道路承载能力有限,如果重建导致单位数量翻倍,将可能带来严重的交通问题。大城堡斯里恩达花园廉价组屋重建计划也因类似的基础设施问题而引发不满。这些担忧提醒着城市更新不仅仅是建筑物的改造,更需要全面的城市规划和配套设施的升级。

平衡发展与民生:前进的方向

面对这些争议与担忧,政府和支持者强调城市更新的必要性以及法案中对居民权益的保障。房屋及地方政府部表示,法案的起草参考了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例如新加坡对不同楼龄建筑设定了不同的业主同意门槛。法案将专注于城市重建、更新、振兴和保护四个方面,并承诺政府将全程介入业主与开发商之间的谈判,确保居民获得公正补偿并优先考虑原地安置。

此外,支持者认为城市更新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策略,能够带动建筑业、房地产、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提升基础设施,增强国际竞争力。 吉隆坡已确定的潜在重建区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价值,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土地,将为城市带来新的活力。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过程,马来西亚需要一部《城市更新法案》来规范和加速这一进程。然而,在推动法案落地的过程中,政府需要更加透明地与公众沟通,详细解释法案内容,特别是关于业主权益保障的条款,打消民众的疑虑。倾听并解决民众的合理担忧,超越种族争议,聚焦全体居民的福祉,才能让城市更新真正成为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

结语:在挑战中寻求共赢

马来西亚的城市正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城市更新是迈向更宜居、更具活力未来的关键一步。拟议中的《城市更新法案》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如何平衡城市发展的宏伟蓝图与个体居民的切身利益,如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确保社会的公平与和谐,是摆在马来西亚面前的重要课题。通过开放对话、充分沟通和务实操作,马来西亚有望在城市更新的道路上,找到一条实现共赢的发展之路,让城市焕发新的生机,惠及每一位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