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为何需要《城市更新法》?阻力何在?

城市的脉搏:为何马来西亚需要城市更新法案,又为何有人对它说“不”

马来西亚的城市,如同奔腾的河流,承载着历史的印记,也孕育着未来的希望。然而,在这快速流动的城市化进程中,一些角落却显得步履蹒跚,老旧的建筑、日益紧张的空间、以及基础设施的重重压力,都像是在提醒我们,是时候为这座城市注入新的活力了。城市更新法案应运而生,被寄予厚望,旨在为城市的焕发新生提供系统性的指引。然而,硬币的另一面,却是担忧、质疑,甚至是强烈的反对声音。这究竟是为何?

城市“新陈代谢”的必然需求

想象一下,一个人的身体,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胞会老化,需要新的细胞来替代,才能保持活力。城市也是如此。马来西亚许多城市,特别是吉隆坡及周边地区,拥有大量年久失修的建筑,这些建筑不仅外观陈旧,更可能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拖慢了城市发展的整体步伐。 城市更新法案的必要性,正是在于提供一个框架,加速这些破旧地区的重建与改造,让城市空间得到更有效的利用,提升整体的宜居性和可持续性。

推动城市更新,不仅仅是为了让城市看起来更美观,更是为了解决一系列现实的城市发展挑战。 快速的城市化带来了基础设施的巨大压力,交通拥堵、供水系统不足、医疗教育资源紧张等问题日益凸显。 城市更新法案,可以通过优化基础设施、提升公共交通效率、改善供水供电系统等方式,缓解这些压力,让城市更具韧性,更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求。 此外,城市更新还能带动建筑业、房地产、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吸引国内外投资,创造就业机会,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法案的初衷与愿景

根据相关部门的说法,城市更新法案的初衷是明确且积极的:提升人民生活素质,并非为了剥夺任何族群的权利。 政府强调,城市更新必须建立在公平、公正和透明的基础上,确保所有居民的权益不受侵犯。 法案设定的屋主同意门槛,例如30年以下建筑需要80%业主同意,30年以上建筑需要75%同意,废弃建筑需要51%同意,正是为了体现这一原则,赋予业主自主决定的权利,避免强制性措施。 受影响的居民有望获得等值或更优的住房单位,或获得现金补偿,以确保他们的权益不受影响。 房屋及地方政府部也积极邀请朝野议员考察老旧组屋,希望提高对法案重要性的认识。

抗拒的暗流:担忧、误解与政治角力

然而,再美好的愿景,在现实中也会遭遇阻力。对于城市更新法案的抗拒声音,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交织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

首先,是对“被迫迁离”的担忧。一些人担心,城市更新法案可能会导致城市居民,特别是弱势群体,被迫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 有些反对者甚至将这种情况比作巴勒斯坦居民的困境,认为这是一种现代殖民主义的形式,暗中否定少数群体的声音,破坏社会经济稳定,并侵犯特定群体的权利。 这种担忧尤其在涉及马来保留地或低成本组屋的区域更为突出,部分人担心自己的土地或住所会被开发商以城市更新之名“巧取豪夺”。

其次,是关于土地所有权和族群结构的敏感议题。 一些右翼势力对城市翻新法案进行歪曲解读,声称这是“华人或行动党阴谋”,目的是消除城市里的马来文化遗产,驱逐马来人或印度人。 尽管政府一再强调,法案不会改变有关地区的土著拥有权比例,也不会影响该地的种族组成,但这种带有种族色彩的论调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部分马来穆斯林群体的担忧。 前首相马哈迪也曾表达担忧,认为城市中的马来人可能因此被边缘化,削弱政治权力,并举例提及新加坡的城市发展模式,暗示可能出现的潜在影响。

第三,是关于同意门槛的争议。 虽然政府认为设定的同意门槛是公平的,但也有批评声音认为,效仿新加坡等土地面积较小国家或地区的门槛,可能会影响少数反对者的权益,他们如何被说服或补偿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此外,一些低收入阶层也担忧,即使获得新居,后续可能面临更高的维修月费等生活成本问题。

最后,政治因素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一些反对党派利用这一法案进行政治操作,散播不实信息,试图煽动民众情绪,达到政治目的。 将法案与敏感的种族议题捆绑,制造对立,也使得围绕城市更新的讨论变得更加复杂和情绪化。

前行的道路:沟通、透明与包容

城市更新是马来西亚城市发展不可回避的议题,它承载着提升城市品质、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的潜力。 然而,要让城市更新法案顺利推行并真正造福于民,需要政府、开发商、居民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首先,需要更充分和透明的沟通。 政府需要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向民众解释法案的内容、目的和实施细节,消除误解和不实传言。 特别是针对弱势群体的担忧,需要提供具体的保障措施和补偿方案,让他们感受到公平和安全。

其次,法案的执行过程必须确保公平和公正。 严格执行同意门槛的要求,保障少数反对者的合法权益,避免出现强制拆迁或不合理的补偿情况。 土地估值和补偿机制需要公开透明,接受监督。

最后,需要在城市更新中融入包容性的理念。 在改造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现有社区的文化和历史传承,避免简单粗暴的推倒重来。 鼓励居民参与到规划和决策过程中,让他们成为城市更新的受益者,而非被牺牲者。

马来西亚的城市,既需要现代化的发展,也需要保留其独特的多元色彩。 城市更新法案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为城市带来新的生机;用不好,则可能加剧社会矛盾。 唯有在充分沟通、保障权益、尊重文化的基础上,才能让城市更新真正成为惠及所有人的美好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