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吉聘专家证人驳1MDB签名指控

迷雾中的笔触:一马公司文件签名疑云深度剖析

笔迹的迷思:当签名遭遇挑战

在马来西亚前首相纳吉涉及的备受瞩目的一马公司(1MDB)洗钱和滥权案中,一个关键的焦点落在了文件签名的真实性上。纳吉辩称,1MDB的部分文件上的签名并非其本人所签,这无疑为这起复杂的案件增添了新的迷雾。为了厘清事实真相,辩方传召了文件笔迹鉴定专家出庭作证,试图通过科学分析来挑战这些签名是否真的出自纳吉之手。

专家证人的证词:复印件的困境

这位被传召的笔迹鉴定专家,59岁的郑幼甘,作为辩方的第26名证人出庭。她受辩方指示,对7份受到质疑的文件(标注为Q1至Q7)与31份附有纳吉签名的样本文件进行了对比分析。然而,一个严峻的挑战摆在了面前:所有这些用于分析的文件都是副本而非原件。

郑幼甘在庭上解释说,由于只能接触到文件的复印件,这极大地限制了她的分析能力。复印件往往存在图像质量不佳、笔画缺失等问题,使得许多关键的笔迹特征难以辨识。 她指出,在缺乏原始文件的情况下,无法使用显微镜等专业设备进行深入检验,这对于确定签名的真实性构成了障碍。

分析结果:难以定夺的笔迹

在对7份质疑文件中的签名进行分析后,郑幼甘得出了“无结论”的居多结果。 她表示,这是因为提供的扫描图像模糊,且缺乏可进行有效比对的共同特征。 对于其中的五份文件(Q1至Q5),她无法确定签名是否由纳吉所签。

然而,针对Q6文件的签名,郑幼甘的分析结果显示,该签名“有可能”是出自纳吉的手笔,因为她观察到了许多相似之处,且图像相对清晰。 但令人意外的是,对于Q7文件的签名,她的初步结论是“极有可能不是”出自纳吉的手笔。

除了签名,专家还对笔迹进行了分析。在对比Q3文件与样本笔迹时,她发现存在多项结构和排版上的显著差异,因此认为极有可能不是出自同一人的手笔。

复印件带来的不确定性

专家强调,她目前的分析结论是基于现有材料得出的。 如果日后能够获得新的证据或更清晰的原始文件,分析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辩方律师沙菲宜在庭上询问专家,基于复印件的质量,是否存在签名被复制粘贴到文件上的可能性。 郑幼甘回应说,在处理复印件时,她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并且指出在复印件上辨别复制粘贴的痕迹极具挑战性。

控辩双方的立场

控方此前在盘问纳吉时曾指出,纳吉辩称部分文件上的签名或笔迹并非其手笔,是“事后捏造”的说辞,因为辩方在控方举证阶段并未针对此问题提出抗辩。 纳吉对此表示不同意。 纳吉此前也曾表示,他没有就签名伪造的说法报警,是因为案件正在审理中,他想避免被视为恐吓控方证人。

案件的未来走向

笔迹鉴定专家的证词无疑为本已复杂的1MDB案件带来了更多变数。由于关键证据是复印件而非原件,专家证人也无法给出完全确定的结论,这使得案件的审理过程更加扑朔迷离。 辩方试图通过质疑文件的真实性来削弱控方的证据链,而控方则坚持纳吉的说法是后来的辩解。

接下来,法庭将如何权衡专家证人的证词与现有证据,以及是否会寻求获取原始文件进行进一步鉴定,将是影响案件走向的关键因素。这场围绕签名真伪的较量,不仅是笔迹的对决,更是控辩双方在证据和策略上的博弈。

结语:等待真相浮现

一马公司案的审理仍在继续,围绕文件签名真伪的争议只是其中一个复杂环节。笔迹鉴定专家的证词揭示了在缺乏原始文件的情况下,科学鉴定所面临的困境。这场关于笔迹的“罗生门”,最终能否水落石出,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和法庭的裁决。 在迷雾笼罩的1MDB案件中,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解开谜团的关键,而笔迹的真伪,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