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银行个人业务亏损142%之谜

在银行业的浩瀚星空中,南京银行曾以“债券之王”的美誉闪耀,整体业绩持续增长。然而,在其光鲜的财报背后,却隐藏着个人银行业务由盈转亏的巨大落差,利润下跌超过142%,令人侧目。这究竟是何缘由?是市场风云变幻,还是自身战略调整的阵痛?

迷雾中的业绩:个人业务的“滑铁卢”

乍一看南京银行2024年的成绩单,营收和净利润双双实现增长,总资产规模也迈过了2.5万亿元大关,可谓是交出了一份稳健向好的答卷。董事长谢宁甚至用“双U型曲线”来形容营收和归母净利润的向好态势,显示出对未来发展的信心。然而,细究之下,这份光鲜却被个人银行业务的亏损蒙上了一层阴影。

数据显示,南京银行个人银行业务在2024年出现了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亏损额高达11.99亿元,而上年同期盈利28.49亿元,同比降幅达到惊人的142.1%。尽管个人贷款余额和不良率数据看似积极,但利润的急剧下滑,无疑暴露了潜藏的危机。

追本溯源:亏损的“幕后推手”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南京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的急转直下?年报揭示的直接原因是营业支出的大幅攀升。2024年末,个人银行业务的营业支出高达137.2亿元,同比激增42.91%。这笔庞大的支出像一个黑洞,吞噬了本就不算充裕的利润。

进一步探究,营业支出的飙升并非无迹可寻。有分析认为,这背后可能与零售不良贷款减值计提增加有关。虽然南京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但个人贷款的不良率数据并未完全披露,且2024年信用减值损失大幅增加,同比上升20%,这暗示着个人贷款领域的风险可能正在积聚。

除了信用减值损失,人力成本的增加也可能是推高营业支出的因素之一。随着业务扩张,南京银行员工总数有所增加,尽管人均薪酬略有下降,但总体薪酬支出有所提升,这无疑也加大了运营成本。

此外,部分低利率产品的推广也可能侵蚀了利润空间。例如,南京银行曾主推的“鑫易分”消费卡,年利率低至3%,这种“贴着成本线放贷”的模式,虽然有助于扩大规模,但对盈利能力带来了挑战。

“大零售”战略的阵痛

南京银行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推动“大零售”战略转型,希望借此寻找新的增长点。消费贷款作为零售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余额大幅增加,在个人贷款中的占比也显著提升。旗下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扩张也颇为亮眼。

然而,规模的快速扩张并未带来相应的利润增长,反而出现了规模与利润的失衡。这或许说明,在追求规模的同时,南京银行在风险定价、成本控制以及精细化运营方面面临着挑战。尽管个人贷款不良率有所下降,但这可能是在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和核销力度的结果,潜在的风险并未完全消除。

“债券之王”的另一面:投资收益的波动

南京银行素有“债券之王”的称号,其在金融市场业务,特别是债券投资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2024年,南京银行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大幅增长,成为拉动整体盈利的重要因素。然而,过度依赖投资收益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可能对银行的业绩产生较大影响。2025年一季度,由于债市调整,南京银行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便由盈转亏,显示出这部分收益的不确定性。这提醒我们,虽然投资收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血”,但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仍应体现在传统存贷款业务的稳健发展上。

资本承压与资产质量的隐忧

除了个人银行业务的亏损,南京银行还面临着资本充足率持续下行以及部分领域资产质量承压的问题。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其持续下降可能会限制银行未来的扩张能力。

虽然南京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部分领域的风险正在显现。例如,房地产和制造业等领域的不良率有所上升,这与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状况密切相关。此外,重组贷款余额的增加也需要引起关注。

未来的路:平衡发展与精细化管理

南京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的亏损并非孤立事件,它反映出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普遍挑战。如何在追求规模增长的同时,平衡好风险与收益,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是摆在南京银行乃至整个银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未来,南京银行需要持续优化业务结构,不再过度依赖单一业务板块。在零售业务方面,需要更加注重提升质量和效率,加强风险控制,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需要继续发挥在金融市场业务方面的优势,但在风险管理上需更加审慎。

正如南京银行董事长所言,他们正在通过财务精细化管理等措施来降本增效、调整结构。这或许是应对当前困境的有效路径。通过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南京银行有望逐步扭转个人银行业务的亏损局面,实现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发展。这不仅是对自身的挑战,也是对“债券之王”如何在新时代续写辉煌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