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撑腰,网约车老二流血上市

网约车市场的风云变幻,总是牵动着无数人的目光。在这个激烈角逐的赛道上,前有巨头占据主导,后有追赶者奋力争夺,而那些身处其中的玩家们,即便背靠大树,也难免要经历一番“血雨腥风”。曹操出行,这家由吉利控股集团孵化的出行平台,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带着汽车制造商的基因,试图在出行服务领域闯出一片天地,然而,三年累计巨额亏损,却让它的上市之路显得尤为艰难,甚至被冠以“流血上市”的标签。

梦想与现实的落差:巨额亏损触目惊心

作为吉利在新能源汽车共享生态领域的战略布局,曹操出行自诞生之日起就备受关注。它没有选择网约车普遍采用的C2C(平台对个人司机)模式,而是独辟蹊径,坚持“新能源汽车+公车公营+认证司机”的B2C(平台对平台自有车辆及司机)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提供标准化、高品质的服务,但也意味着巨大的前期投入和运营成本。

招股书披露的数据直观地展现了这种模式下的成本压力。从2021年到2023年,曹操出行的净亏损分别约为30.07亿元、20.07亿元和19.81亿元。虽然亏损额度逐年收窄,但三年累计亏损超过52亿元(另有数据指出三年半累计亏损高达77.73亿元),这无疑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高额的销售成本是导致亏损的主要原因,其中司机收入和补贴占据了销售成本的大头,甚至在某些年份超过了营收。此外,车辆的购买、维护、折旧以及技术研发、市场扩张等各项开支,都像一个个无底洞,不断吞噬着曹操出行的资金。

背靠大树好乘凉?吉利的光环与挑战

曹操出行与吉利控股集团的关系密不可分。李书福及其关联人持有曹操出行绝大部分股份,吉利集团不仅是曹操出行的重要股东和孵化者,还在车辆供应、技术支持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曹操出行运营的定制车辆枫叶80V和曹操60,便是由吉利集团制造,并在吉利旗下换电站和维修店获得支持。这种紧密的合作关系,使得曹操出行在车辆采购和运营成本上拥有一定的优势,其定制车辆的全周期成本(TCO)相比典型纯电动汽车有所降低。

然而,背靠吉利这棵大树,也并非意味着一帆风顺。网约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滴滴出行凭借先发优势和规模效应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市场份额高达70%以上,而曹操出行虽然位列行业前三,但市场份额仅为4.8%左右,与滴滴存在巨大差距。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下,曹操出行要想突围,必须找到更具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

重资产模式的困境与转型尝试

曹操出行引以为傲的B2C重资产模式,在初期确实带来了更规范、更优质的服务,但也成为了其盈利路上的巨大绊脚石。直接雇佣司机、管理庞大的自有车队,意味着高昂的人力成本、车辆成本和运营成本。尽管营收在逐年增长,但销售成本的增速更快,使得盈利遥遥无期。

为了缓解成本压力和提升效率,曹操出行近年来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增长路径。全面拥抱第三方聚合平台是其重要的策略之一。通过接入高德、百度、腾讯出行等聚合平台,曹操出行获得了可观的流量和订单增长,来自聚合平台的订单交易总额在其总交易额中的占比逐年提高。然而,过度依赖聚合平台也带来新的隐忧,可能削弱自身的品牌形象和用户粘性,并增加佣金成本,受制于平台政策变化。

此外,曹操出行也在尝试讲“定制车”的新故事,希望通过运营定制化车辆和提供全面的车服解决方案来优化车辆运营成本,提升服务效率。同时,公司还将目光投向了自动驾驶领域,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和投资自动驾驶,试图抓住未来出行市场的机遇。

上市:“流血”求生还是涅槃重生?

对于连年亏损、资金压力巨大的曹操出行而言,上市无疑是一根“救命稻草”。通过在资本市场融资,可以缓解当前的资金压力,为后续的市场扩张、技术研发和业务转型提供资金支持。特别是在当前一级市场融资环境收紧的情况下,上市成为了一条不得不走的路。

然而,网约车行业“上市即破发”的魔咒以及其他已上市出行平台不尽如人意的市场表现,也给曹操出行的上市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资本市场对于尚未盈利的“流血”企业往往持谨慎态度,曹操出行能否打破魔咒,赢得资本市场的认可,仍是未知数。

前景展望:挑战与机遇并存

曹操出行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激烈的市场竞争、持续的亏损、重资产模式的压力、对聚合平台的依赖以及合规性风险等。然而,背靠吉利集团的强大产业链优势、在定制车和自动驾驶领域的布局,以及不断增长的营收和逐渐收窄的亏损,也为其带来了破局的希望。

网约车市场的未来发展,或许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出行服务,而是与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车服生态等更广泛的领域深度融合。曹操出行能否凭借其独特的模式和吉利集团的支持,在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实现从“流血上市”到涅槃重生,将取决于其能否有效控制成本、提升盈利能力、构建差异化优势,并在未来的技术革新中抓住机遇。这场关于出行未来的竞逐,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