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皮肤破局:人形机器人感知世界的关键一跃

人形机器人的关键难题:如何穿上“电子皮肤”,感知这个世界?

人形机器人正朝着更智能、更灵活的方向发展,而“电子皮肤”的出现,为它们感知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电子皮肤是一种模仿人类皮肤功能的柔性触觉传感器,它能让机器人像人一样感知压力、温度、湿度等信息,从而实现更精准、更灵巧的动作。

电子皮肤:人形机器人的“交互之窗”

电子皮肤是一种可以让机器人产生触觉的系统,其结构简单,可被加工成各种形状,能像衣服一样附着在设备表面,能够让机器人感知到物体的地点和方位以及硬度等信息。 而且相较于人类的触觉,人形机器人的电子皮肤感知能力更为敏锐,例如闭上眼,在手上放一根羽毛,这重量可能会令人难以感知,但披上电子皮肤的机器人却能精准发现。 电子皮肤通过压力传感器,可以感知物体的软硬程度。 压阻式压力传感器是实现这一功能最简单和最常用的方式,它利用导电材料在形变时产生的电阻变化来实现传感。

电子皮肤的工作原理

电子皮肤的核心是各种柔性传感器,例如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 这些传感器将感知到的物理量转换成电信号,然后传输给机器人控制系统进行处理。 机器人控制系统根据这些信号,可以判断出物体的位置、形状、材质、温度等信息,从而控制机器人做出相应的动作。

柔性触觉传感器的技术路线

触觉传感器有多种分类,其中压电式、压阻式、电容式、摩擦电触觉传感器应用较为广泛。

电子皮肤的应用前景

电子皮肤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 精细操作: 电子皮肤可以帮助机器人完成精细的操作,例如拿起鸡蛋、穿针引线等。
  • 安全交互: 电子皮肤可以提高机器人与人交互的安全性,例如在医疗领域,机器人可以通过电子皮肤感知病人的身体状况,避免造成伤害。
  • 环境感知: 电子皮肤可以帮助机器人感知周围环境,例如在恶劣环境下,机器人可以通过电子皮肤感知温度、湿度等信息,从而更好地完成任务。
  • 智能假肢: 电子皮肤还可以用于康复治疗和义肢制造,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电子皮肤赋予假肢更接近真实皮肤的外观和触觉感知能力,提高假肢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帮助残疾人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

应用场景拓展

电子皮肤的应用范围也正从手部开始扩展至全身覆盖,价值量正迅速提升。 电子皮肤也不仅仅应用于人形机器人领域。 除了在机器人领域,电子皮肤还可以应用在医疗健康、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工业自动化等其他领域。 在这些领域中,电子皮肤可以用于感知环境、控制设备、监测健康状况等,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 比如在智能手表、健康监测手环等可穿戴设备上以及智能绷带等产品上,电子皮肤都能实时监测使用者的生理指标,为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企业布局与产业链

目前,国内外已经涌现出一些电子皮肤企业,例如汉威科技、福莱新材、他山科技、途见科技、帕西尼感知科技等。 这些企业在柔性传感器材料、设计、制造、算法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布局。

产业链梳理

电子皮肤产业链包括柔性基材、柔性传感器、控制芯片、算法软件等环节。

  • 柔性基材: 柔性基材是电子皮肤的基础,需要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延展性、耐用性等。
  • 柔性传感器: 柔性传感器是电子皮肤的核心,需要具有高灵敏度、高精度、低功耗等特点。
  • 控制芯片: 控制芯片负责处理传感器数据,并控制机器人做出相应的动作。
  • 算法软件: 算法软件负责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分析,并实现机器人的智能控制。

祥源新材专注于发泡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生产的高性能发泡材料可作为传感器的压电功能层, 实现对压力和震动的感知。 这些材料具有高灵敏度、超薄、超轻、低声阻抗和低成本等优势,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灵巧手及电子皮肤等柔性传感领域。

国内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参与生产人形机器人的公司数量居世界首位,该领域超过50%的公司位于中国。 Ground View Research数据,2024年全球电子皮肤市场规模约10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89亿元),2025年预计达到13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55.5亿元),同比增长21.1%。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但国内电子皮肤企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 技术壁垒: 柔性传感器技术难度较高,需要长期积累和研发投入。
  • 成本压力: 电子皮肤的生产成本较高,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生产来降低成本。
  • 应用场景: 电子皮肤的应用场景还不够成熟,需要加强与机器人、医疗、智能家居等行业的合作,拓展应用领域。

电子皮肤的未来趋势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电子皮肤将朝着以下方向发展:

  • 多功能化: 电子皮肤将集成更多的传感器,实现对压力、温度、湿度、气体、生物信号等多维度信息的感知。
  • 智能化: 电子皮肤将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实现对感知信息的智能分析和处理,从而提高机器人的自主决策能力。
  • 集成化: 电子皮肤将与机器人本体进行深度集成,实现更紧凑、更轻便的设计。
  • 低成本化: 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和规模化生产的实现,电子皮肤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从而促进其在更多领域的应用。

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新阶段

机构指出,2024年,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经过技术积累+政策刺激,复合影响因素的传导效应开始显现。 2025年,厂商相继入场机器人本体制造,大厂持续布局AI大模型,全行业加速人形产链建设和商业化、量化落地,上游需求等待放量,维持对人形机器人行业“增持”评级。

结论:电子皮肤助力人形机器人走向未来

电子皮肤作为人形机器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机器人带来更强大的感知能力和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产业链的不断完善,电子皮肤将助力人形机器人走向更加智能、更加灵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