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企争抢国产芯片:供不应求的新局面

在上海,国产芯片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呈现出“哄抢”的局面,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产芯片正从“备选项”转变为“必选项”,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产业变革和战略意义。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政策支持是国产芯片发展的强大后盾。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国产芯片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例如,中国工信部要求整车企业到2025年国产化单类芯片比例要达到10%,总量比例要达到20%。上海市政府也成立了汽车芯片产业发展专班,出台专项政策,搭建工程中心和检测认证实验室等平台,支持企业进行芯片攻关。

市场需求是国产芯片发展的内生动力。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汽车芯片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一辆新能源汽车所需的芯片数量远超传统燃油车,高端车型甚至达到2000颗以上。然而,全球汽车芯片市场长期被海外企业主导,中国汽车芯片的自给率较低,大部分依赖进口。这种局面既带来了供应链风险,也限制了中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发展。

“车芯联动”:上海的独特优势

上海拥有汽车和集成电路两大产业的雄厚基础。上海是中国汽车产业的重镇,集聚了众多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同时,上海也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中心之一,拥有完整的芯片产业链。这种独特的产业结构为“车芯联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上海积极推动“车芯联动”,打造汽车芯片产业生态。通过发挥整车企业的引领作用,上海吸引国内优势企业集聚,构建涵盖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认证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上海还建设了汽车芯片工程中心和检测认证平台,为汽车芯片企业提供设计研发、工艺协同优化、中试及小批量量产等服务,提升汽车芯片的标准化能力。

国产芯片的崛起

国产芯片企业在技术和市场上不断突破。涌现出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国产芯片企业,如地平线、黑芝麻智能、芯驰科技等。这些企业在大算力芯片、低算力芯片、车规级存储芯片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并与国内车企展开了广泛合作。

国产芯片在多个细分领域实现突破。例如,在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的隔离器件方面,国产芯片的性能、成本和质量已与国际厂商同类产品处于同一水平,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具优势。比亚迪等车企也开始采用自主研发的芯片,如4nm制程的BYD 9000芯片,应用于智能座舱。

车企的积极拥抱

车企对国产芯片的态度从“谨慎”过渡到“信任”。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尝试和采用国产芯片,并将其纳入供应链体系。上汽集团是国内车企应用国产芯片的先行者之一,制定了“推进成熟芯片量产应用,联合实施重大项目攻关,完善汽车芯片产业生态”的芯片国产化推进策略。

车企通过投资和合作等方式,加强与国产芯片企业的联系。例如,上汽、广汽、长城、东风、比亚迪、奇瑞、一汽等众多车企先后投资地平线,助力其加强车规级AI芯片的研发和落地。

挑战与机遇

国产芯片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汽车芯片的可靠性要求极高,需要经过严格的车规级认证。此外,国产芯片在高端芯片领域与海外企业仍存在差距。

国产芯片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全球汽车供应链面临重构,为国产芯片提供了替代进口的机会。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也为国产芯片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

上海车展:国产芯片的舞台

上海车展已成为国产芯片企业展示实力、拓展合作的重要平台。在2023年的上海车展上,国产芯片企业纷纷亮相,展示了最新的技术和产品,并与众多车企达成了合作意向。2025年的上海车展,国产芯片企业再次成为焦点,吸引了大量关注和订单。

结论:自主可控的未来

国产芯片在上海被车企“哄抢”的现象,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在政策支持、市场驱动和“车芯联动”的共同作用下,国产芯片正在加速崛起,为中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可控奠定坚实基础。虽然仍面临挑战,但国产芯片的未来值得期待。

汽车芯片工程中心: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上海汽车芯片工程中心通过提供车规级检测认证、设计辅助指导和系统解决方案,正为国产汽车芯片实现快速“上车”提供助力。

激光雷达:智能汽车的“智慧眼”

禾赛科技等企业在激光雷达领域的突破,为智能汽车提供了更可靠的“视力”,也提升了中国汽车产业的智能化水平。

新能源汽车“绿芯”:燃料电池电堆的国产化

捷氢科技等企业在燃料电池电堆国产化方面的努力,将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用上国产“绿芯”,实现更清洁、更可持续的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