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知声再闯港股IPO

云知声三闯港股:AI盈利困局下的突围之路?

“AI独角兽”云知声,再次站在了港交所的门口。这已经是它第三次尝试登陆港股市场。招股书数据如同体检报告,展现着这家AI企业在光鲜技术外表下,仍然面临的盈利难题。三年营收增长显著,但累计亏损超过12亿元的数字,犹如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人不得不思考:云知声,能否打破AI企业普遍存在的盈利魔咒?

增长的营收,难掩亏损的现实

云知声近三年的营收确实呈现增长态势,从2022年的6.01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9.39亿元。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云知声在中国AI解决方案市场中排名第四,并且在年收入超过5亿元的企业中增速排名第二。这样的成绩单,足以证明云知声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然而,亮眼的数据背后,是持续扩大的亏损。2022年至2024年,云知声的净亏损分别为3.75亿元、3.76亿元、4.54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超过12亿元。即使经过调整,累计亏损也高达4.88亿元。这意味着,云知声的造血能力仍然不足,盈利能力始终未能突破瓶颈。这不得不让人疑问,高速增长的营收,何时才能真正转化为利润?

盈利模式的挑战:AI企业的普遍困境?

云知声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AI行业普遍面临的挑战。AI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人才引进、算力支持、数据积累等。此外,AI产品的商业化落地也面临诸多难题,例如市场接受度、技术成熟度、应用场景的限制等。

云知声主要提供语音AI服务,应用于生活和医疗领域。虽然在细分市场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竞争也日益激烈。科大讯飞等老牌AI企业,以及商汤科技等新兴独角兽,都在不断加大对AI领域的投入,市场竞争格局日益复杂。

更重要的是,AI技术的商业模式仍在探索阶段。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是所有AI企业都需要面对的难题。云知声的招股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在不断拓展新的业务领域,例如智慧城市、智能车载等,试图寻找新的增长点。但这些新业务能否成功,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资本市场的审视:估值与信心的博弈

云知声的上市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2020年,云知声曾计划登陆科创板,但最终未能成功。如今再次冲击港股IPO,资本市场对它的估值和信心,也面临着重新审视。

根据公开信息,云知声在2017年融资时的估值约为34亿元,2019年估值曾一度抬升至85亿元,但在2020年计划登陆科创板时,又跌至36亿元。估值的波动,反映了资本市场对AI企业盈利能力的担忧。

此外,港股市场上,已经上市的AI企业,例如商汤科技、医渡科技,股价表现也并不理想,大多低于发行价。这无疑给云知声的上市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投资者是否愿意为一家持续亏损的AI企业买单,将是云知声能否成功上市的关键。

股东的期待:京东、高通的未来押注?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云知声仍然吸引了众多知名投资者的青睐。启明创投、挚信资本、中网投、京东、高通、中金等机构,都是云知声的股东。这些股东的背景,无疑为云知声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尤其是京东和高通的入股,更是引发了市场的关注。京东作为电商巨头,拥有庞大的用户数据和应用场景,可以为云知声的AI技术提供广阔的舞台。而高通作为芯片巨头,在AI芯片领域具有领先优势,可以为云知声提供技术支持。

这些战略投资者的加入,表明他们对云知声的长期发展充满信心。但投资者也需要看到,AI技术的商业化落地需要时间,盈利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云知声能否在股东的支持下,尽快找到盈利模式,将决定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盈利破局:云知声的未来之路?

云知声能否打破AI盈利魔咒,成功登陆港股,并最终实现盈利?这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努力。

  • 技术创新:持续加大对AI技术的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 商业模式创新: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例如订阅服务、平台分成等,寻找可持续的盈利点。
  • 市场拓展:不断拓展新的应用场景和市场,例如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扩大业务规模。
  • 成本控制:加强成本控制,提高运营效率,降低亏损。
  • 人才引进:引进更多优秀的人才,提升团队的创新能力和执行力。
  • 云知声的第三次IPO尝试,是对自身实力的一次检验,也是对未来发展的一次战略布局。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坚持技术创新,不断探索商业模式,相信云知声终将找到盈利之路,在AI的浪潮中乘风破浪。

    三闯港股,AI突围战的缩影

    云知声的三次IPO之路,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故事,更是整个AI行业在盈利困境中挣扎突围的缩影。它反映了AI技术的美好前景与商业化落地的艰难现实之间的矛盾。云知声的成败,也将为其他AI企业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场AI突围战,最终鹿死谁手,值得我们拭目以待。